商道 文道 佛道——传记文学《如意之灯——储吉旺传》读后

商道 文道 佛道——传记文学《如意之灯——储吉旺传》读后

汤丹文

杨东标老师的《如意之灯——储吉旺传》是他为思想家王阳明立传之后的又一部传记文学作品。这一回传记的主人公是“世界搬运车之王”、宁海知名企业家储吉旺。虽然一代经世大儒与一位当代企业家的时空跨度显得有点大,但由于作者与传主多年朋友的不解之缘,更因为两者之间特殊的关联,让这两部接踵而至的作品呈现作者创作上的内在逻辑。阳明先生是杨东标老师所景仰的,无论是创作的姚剧《王阳明》,还是写他的传记《此心光明——王阳明传》,王阳明都是他创作的历史“标的物”。而多年好友储吉旺也许是他借以阅读现实和时代的“参照物”,因为储吉旺的一辈子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这部时代大书的缩影。如果说王阳明的一生致力于立功、立言、立德,那么储吉旺呈现的亦是追求商道、文道、佛道的人生。二者可谓殊途同归。

与那个年代的许多企业家一样,储吉旺在年轻时代历尽苦难和挫折,在中青年之后经历的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大江东去浪淘尽,那个年代成功的企业家几乎都有近乎传奇的人生。储吉旺也不例外。在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杨东标老师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自小爱好文学、当过兵的普通人创业成功的历程。而后半部分,他却以中国传统山水画“散点透视”的手法,以讲故事的形式,全景式地反映了一个企业家的多维人生。或许,这种模式对一部传记来说有点叙述上的结构“瑕疵”,但以一个一个故事来串联全书,却使读者在阅读时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这部传记由一百多则故事构成,“储吉旺一生都是故事,储吉旺非常善于讲故事……有血有肉的故事胜过一切空洞无物的说教。”于是,此传记以事立意,以故事“散点透视”人物的文学特性,也让它区别于评传式的传记作品,而呈现出自己的风采。

一位成功企业家的传记,商道无疑是作者想要传递的重要内容和对应的价值观。储吉旺的为商之道是从生意场上的跌打滚爬中得来的,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生发的,更有着中国农民企业家特有的机智,甚至一点点的狡黠。比如,他与外商打交道中投其所好送上龙泉宝剑,与信佛台商谈《心经》以求共识,甚至运用孙子兵法中的“先礼后兵”一计对付那些难缠的客户。但归根结底,储吉旺还是遵循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经世济民的价值观。在生意场上,他恪守的还是诚信准则,一种在利义之道之下的诚实态度。首先,他不讳言利,遵循利是生意场上生存、发展、壮大之源的基本原则;其次,他又深明大义,因为义是国格、人格乃是经商之魂;再次,义利两者不可兼时,他是取义而舍利,因为他深知“有魂事业方能永恒”。也许,正是他把生意当作一门有灵魂的事业,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身上浓郁的文化气息,是储吉旺有别于其他同时代企业家的特质。也许,这源于储吉旺少年时的文学之梦。作为宁海中学柔石文学社的首任社长,文学创作一直是他的人生梦想。笔者与储吉旺先生的第一次交集是编辑他发给《宁波日报》的《商旅拾遗》的部分章节。由此我得知,储吉旺是中国作协会员,已出版了《风雨四十年》《我与外商打交道》等十余部著作。我很诧异,这位企业家是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下如此多的作品的。那时,以一个编辑的角度来看,在那些近似花絮的经商故事中,字里行间透着他对文字、文学的热爱。及至在宁波市图书馆理事会的成立大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储吉旺先生本人,他声如洪钟,谈吐中透着他对文化简朴却深刻的见解。我想,除了舞文弄墨,从另一视角上,储吉旺先生更多地担负着文学或文化守望者的责任。这种角色的与生俱来,源于他对文学的热爱。所以,我丝毫不奇怪他能以千万元之巨来设立储吉旺文学奖了。

在杨东标老师的这部作品中,储吉旺个人的这种“文气”化为企业的文化精神,这也提升了他商道上的境界。于是,艺术园林般美丽的厂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对员工十足的关爱,甚至办起的企业报都成为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凝聚人心的依托。在储吉旺眼里,企业文化就是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精神,让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又让物质财富贡献于社会,惠及于员工,让员工生活更美好更幸福。而企业主也在员工享受快乐中得到更多的快乐收获,让社会更和谐。这未尝不是更为高深的经营之道。

在杨东标老师笔下,储吉旺是一个一辈子懂得感恩的人物,他感恩亲人,感恩社会。高达上亿元的慈善捐助,源于慈母给他播下的佛性慧根。笔者这里说的佛道,并不是一种信仰,而是储吉旺的一种人生境界,就是放下对物质的执着,以慈悲之心回报社会,以求人心向善、世界大同。书中借用学者徐良骥的说法,储吉旺的心境上“汇聚了儒者、佛者、革命者三种不同但是相通的崇高情怀”。而笔者认为,佛道的境界或许更能代表他的心之 本原。

就其本质而言,在事业上,储吉旺无疑是先知先觉者,总是走在潮流的前头。而在生意的背后,他更以佛家的出离之心做着儒家的入世之事。因为他深知,在迷离的世界,没有禅门入定的功夫,无法做到“万花丛中意不乱”。而“不肯剃度披袈裟”,一方面是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和党员的人生信仰使然,另一方面,对他而言,个人的自在世外,仅是一个人的洒脱而已。对储吉旺而言,他是有“为天下众生谋福祉而愿献出一切”的情怀的。

我曾想,这本储吉旺传记的书名杨东标先生为何会取为《如意之灯》 ?当然“如意”是储吉旺公司的名字,也寄寓美好的愿望。而“灯”也映照着储吉旺先生的“此心光明”和事业前途的一片敞亮。而我更愿意理解为一种精神上动态的传承——在佛教中,“传灯”喻指传法予人。“如意”的主人公身上体现的商道、文道、佛道汇流,足以给后人以借鉴和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