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心中明灯 开创如意辉煌——《如意之灯——储吉旺传》读后及其他

坚守心中明灯 开创如意辉煌——《如意之灯——储吉旺传》读后及其他

孙建宁

最近拜读了由浙江省作协原副主席、宁波市作协原主席杨东标先生创作的《如意之灯——储吉旺传》一书,感觉好极了!此番,进一步改变了在我等一般人以为的报告文学没有小说来得好看的惯性思维模式。显而易见,这是一部相当有可读性的优秀 作品。

诚然,这又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对企业家进行文字著述的成功范例,也是一部会给读者和业界带去一定思考与温暖的经典人生故事集。它对人们追随时代的脚步,拥抱未来之构想,如何坚守实体经济,传承新时代浙(甬)商精神都是非常有益的。

这部40余万字、多达30个章节的长篇报告文学堪称厚重,记载着储吉旺董事长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半生经历,足以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何况这部著作是杨东标先生为储吉旺先生书写的人物传记,可谓是一等一的精品力作。

我深信,在宁波、在浙江乃至在中国,储吉旺先生的知名度一定很高。尽管自己从未见过储先生本人,可是早在20多年前,我就已从有关报刊、书籍上读到过储先生的相关创业史。

记得最早知晓储吉旺这个名字,还是从我的一位亲戚长辈、原《华东信息日报》的资深责任编辑兼记者那里得悉的。他也是一位知名作家,生活在江苏省无锡市。当年,由他采写的一篇有关如意掌门人储吉旺先生的文章刊登在该报上。由于报载内容很精彩,至今我还有印象。

原来在浙江、在我们宁波的宁海县,出了一位令人钦佩、拥有大能耐、十分了不起的民营企业家——储吉旺先生。他一手创办的中国乡镇民营企业,从逆境中奋起,从艰辛中走来,由小渐大,从弱渐强,攻坚克难,从而成功走向海外,创造效益迈向辉煌……实属不易。因此,他令人敬仰的同时,也令宁波人民感到无比骄傲。

小姑父,笔名“丁一”,当年曾担任《华东信息日报》上海记者站站长,曾先后13次采访及拜访过储先生,他们以文相交,成了远方的朋友。小姑父还提到储吉旺先生不但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且他的文采也是相当了得的,说在其担任相关报刊编辑时曾见证储吉旺先生发表过许多精彩文章呢!

小姑父还讲起在二三十年前,他第一次知道储吉旺,是缘于当年竺济法老师的一篇投稿。正是因为不可多得的稿件,令当时作为编辑的他被文字里的储吉旺先生的“所作所为”而打动,那时他的版面也刚好需要这方面的文章。这或许也是一种机缘巧合吧,从此编辑与作者和“如意的掌灯人”,以及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有关人士比如潘志光先生等,日后都成了挚友。以文会友,不亦乐乎?

尽管《华东信息日报》是面向全国发行的,事实上却是立足江苏省的一份报纸,为何能够不惜版面刊登关于浙江宁波县级民营企业家题材的文章,除了储吉旺先生自身的人格魅力,当然还与作家竺济法老师等人不凡的文笔密不可分。

在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储吉旺先生引领的如意公司也是浙(甬)商企业走向市场,走向海外,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优秀楷模和榜样之一。若干年之前,储吉旺先生的企业还没有如今这么大的规模和名气。我还记得小姑父当时有一篇文章写的是一家生产如意牌电动葫芦的小企业,主人公是一位出生在宁海的企业家,名叫储吉旺。文中介绍,储吉旺最早是一名退伍军人,经历过人生的种种磨难,直到后来自谋出路、寻找机遇,再后来产品远销海内外,如意公司成了一家知名度较高的外向型企业,产品深受客户好评,企业口碑过硬。

难能可贵的是,储吉旺先生与人为友、乐善好施,令人敬佩。对我们宁波人来说,他就是一位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企业家、慈善家。对于这样一位公众人物,在平时的报刊上也会读到一些关于他的报道和消息。比如几年前由潘志光先生撰写的许多描写储吉旺先生的报告文学、诗歌、散文,等等,可见一斑。

无论是从我小姑父撰写的文字,还是潘志光先生的文章,以及在众多作家的文字中,都可以感受到储吉旺先生是一位充满大爱与人间智慧的大善人。在宁波,就有由他名字命名的储吉旺文学奖。那么,由他或者是以他的企业出面做的好事,还有种种不为外人知的义举,自然是不少的吧。

许多人都知道,储吉旺先生不但拥有非凡的经营管理才能,而且口才好,文才更好。他会说会写,才思过人,文化底蕴丰厚。他在《国际商报》开过专栏,出过10多本书。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活到老学到老,笔耕不辍,诗书才艺精通,且长期坚持读书学习,关心时事,博览群书,记忆力超强。作为如意公司董事长,受北大经济学院邀请,八上北大开课讲授——实不简单。

如果说以前只是零星的,或者说是通过碎片式的阅读报刊等形式来对储吉旺,以及对如意公司有点了解的话,那么这一次拜读杨东标老师创作的长篇人物传记《如意之灯》,可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阅读了!从而可以更多地了解如意公司的前世今生,以及储吉旺先生的人生经历。储吉旺先生出身贫寒,在宁海的乡村度过了一个苦难的童年。他的人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杨东标老师的这部《如意之灯》题材新颖,意味深长。“如意”两字自然是美好的,是吉祥的化身,同时更映衬了储吉旺先生所开创的事业如意和美、蒸蒸日上。在这部传记里记录了储吉旺先生大半辈子的人生历程,印证了一代企业家生命历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时代变迁。那些鲜为人知的关于储吉旺先生的经典人生故事令人感怀。

书中记述,储吉旺1942年12月3日出生于宁海,从小知道共产党的伟大,感受到人民军队的恩泽,日后自己也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据考证,储吉旺为唐代著名诗人储光羲后裔,储家先祖是从原先的县城迁往偏僻的茶院西林的。从杨东标老师的这本著作中我们可以知道,储吉旺先生是位大孝子。他为父母养老送终,感恩他们一辈子……

“苦能励志。贫苦的生活激励了小吉旺用功读书的志气。”小学中学遇到好老师,加上从小立志、刻苦学习,因此他的基础功底很扎实。尽管初中时遇上“大跃进”,上学几乎不用上课,可是他好学上进,“年轻时就打下了古诗词的功底”,这一切应该说与日后擅长文字写作也是有一定的关联。传记中提到,在县城读高中时,储吉旺成了柔石文学社社长。高中毕业后,血气方刚的青年储吉旺最终去了部队“大熔炉”进行锻炼,经历大风大浪的考验。经过5年的军旅生涯,当时正处在“文革”,退伍回乡工作其实也属于一个不错的选择。“根据中央文件,哪里来,回哪里去,我们不能违反。”于是,储吉旺从南京回到了宁海老家。

书中写道:“同样作为一个人,同样作为一个战士,在居民还是农民户籍这道分水岭面前,归宿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几经周折,原先在部队里开船掌舵的储吉旺,由于找不到工作,只得当起了小学的代课老师。然而这位代课老师却做得很棒,以其个人魅力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还有学养底蕴,深受老师、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当然,事业尚未成功,爱情时不待我。在世俗与现实的眼光里,爱情或成了奢侈品。苍天不负有心人,一对有情之人,通过自由恋爱,冲破世俗观念,终成眷属,他找到了生活中的另一半——至爱贤妻朱爱芬。

人生际遇,喜忧无常,储吉旺更是有过一段“非常岁月”。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了,可是他却阴差阳错地遭了不白之冤,“被隔离在厂里受审,一审整整两年”……最终,他迎来了生命的春天。此后储吉旺先生带领员工创业创新,紧跟时代并且引领时代,显示出运筹企业的智慧和韬略。从此,储吉旺开创了一番新天地。诚然,这条道路在开创阶段是何等不易!

由此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位在浙江企业界备受瞩目的人物的故事——他的不凡,他的人生足迹,印证着他的心路历程,涵盖他的创业守业、做人做事,还有如何培养和教育晚辈,等等。另外呈现的是,储吉旺先生的人生故事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在经济层面给浙江乃至中国的民营或股份制企业发展带来思考。

在多年的创业之路上,储吉旺及家人自然是吃过不少苦,也曾遭受过许多的人生磨难和挫折。面对人生低谷,他自己收拾残局,重整旗鼓,心中有明灯,希望之光永存心田。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凭借这样一股拼劲,敢闯、敢干、敢挑担,能耐得性子,摸爬滚打坚守创业,对市场及产业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更具有不断完善的精神。如意公司从当初仅数名员工的小企业,成长壮大为拥有千余名员工、年创产值7个亿的知名大公司。如今,储吉旺先生早已把如意的接力棒传递给了儿子储超,留存在储吉旺先生心中的那盏“如意之灯”依然照亮着一代人迈向如意美好的新时代。

相信读者看了这本书以后,会受到启发并产生一定的思考吧。在此感谢杨东标老师为读者带来了又一部积极向上的好作品。当然,《如意之灯》讲述的并不是什么深奥抽象的哲理人生,也非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生说教故事,而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创业史,也是一篇企业家与作家携手谱写的人生乐章。全书无不渗透着一种秉持真性情的人生价值、一种坚守信念,树立了自强不息与自我进取的精神标杆,以及回报社会、温泽人心且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这部精良之作弥足珍贵,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