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之星——《如意之灯——储吉旺传》读后
张绪茂
老年大学文学社社长发过来一本书,叫《如意之灯——储吉旺传》,是储吉旺先生的传记。过去依稀听到过储先生的大名,印象却很模糊。这次翻书一看,感觉却很亲切,这亲切源自对他的经历的熟悉。我比他小5岁,也是20世纪40年代生人。那时刚从旧社会走出来,百废待兴,大家生活都很贫穷。他青少年时代经历过的穷日子,我大体也经历过。
我看完杨东标先生著的传记,想了很多。我想,他的成功,首先是由于他个人的经历和品质。大家都处于同一个时代环境,为什么他成功了,大多数人却没有达到他的成就呢?一方面是他青少年时的贫穷生活锻炼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上学时破衣烂衫,鞋也穿不起,要走几十里的山路,是需要巨大的刻苦精神的,当今的青少年们是无法想象的。上了中学成了住读生,使他养成了独立生活的习惯和能力。他结识了不少朋友,这为他今后的事业打下了初步的人脉基础。
其次,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储先生的家庭虽然贫穷,教育却有思想和理念。朴实勤劳的哥嫂乡亲,在成长的路上给予储先生亲切的关心照顾,让储先生倍感温暖,使其有了健全的人格基础。储先生祖上一直乐善好施,信佛的爷爷还订下了善事三家规,规定三种善事必须做。爷爷早逝,奶奶就身体力行,做出了示范和榜样,当然这也是奶奶本性的流露。储先生虽没见过他的爷爷,但爷爷的教诲和事迹以传说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并由他的父母继承下来,滋润和塑造了他的心灵。他祖上也酷爱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爷爷的最爱,最突出的是练就了一手好字。爷爷还富有同情心和包容心,许多乞丐婚宴蹭吃,爷爷照样请上桌。父亲是个优秀的泥瓦匠,乐于做义工,执着地期望儿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家风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他深深地爱着这片生养他的土地,爱着自己的乡亲们,期望自己成为有作为的子孙,立志要改变家乡落后、封闭、贫穷的现状——西林村、茶园、宁海不能这样下去了,将来一定要让文明富裕的阳光照耀这片广袤美丽的土地!
再次,储先生好学。他学文学,学技术。虽然他上完高中当兵去了,被大学录取了却没去上,但只要好学,处处都是学习的好地方。他闲时学文学,工厂里学机械,部队里学机械驾驶船舶,这些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假如说他在民间是块铁矿石,那么在部队里百炼成钢,练就了认准方向就坚持到底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后来,他在办企业的过程中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在资金、项目、技术、场地、质量等方面,闯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终于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储先生幼时因个小力薄,做农活吃了不少苦头,产生了要脱离土地的束缚、走出大山的愿望。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当兵,他的志向也更大了,立志要改变家乡的面貌。这个志向像北极星一样指引着他,受挫折时不丧失信心,成功时也不骄狂,踏踏实实地做好企业。不像有的人小富即安,办了家小厂,赚了点钱,就讲起了排场,随意奢侈挥霍,不思改进产品的质量,不求产品的多样化,在经济形势变化时不能适应,最后破产倒闭,重新回到了起点。同时,储先生爱工厂员工如同家人。他平和亲切,急员工之所急,事无巨细,热心解决员工们的困难,满足员工们的需要。这些既是企业管理的必需,更是储先生善良本性使然。他把员工们紧紧团结在一起,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 团队。
储先生的创业之所以能成功,主要还与国家的大形势有关,得到了政府领导们的支持、帮助。他担任地方国营机械厂负责人时培养了他办厂的才能。这时,全国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浪潮席卷了全国各地,这个好时代让他碰上了。在个人创业时,最初做塑料落水管,由于市场太小、竞争激烈而失败了。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口,县、乡各级各部门的领导们为他找来了外贸产品拉紧器的项目,帮助他联系洽谈业务,解决各种经营困难。在他的创业路上,每一步都有政府部门各位领导的身影参与其中,使他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阳关大道。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却是党和政府培育的一棵大树,繁荣了宁海,造福了一方。
可贵的是,储先生是一位爱国者,有强烈、敏锐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与外商打交道中,他诚实守信,坚持平等互利,坚守原则,不崇洋,不信邪,让狡猾的外商老实,傲慢的外商低头。书中写与外商打交道的章节读了让人荡气回肠,可以说让人感觉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企业家,也是个外交家。
储先生还是位慈善家,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修桥、铺路、造凉亭,自己力量不够就募捐,力量够了就自个儿掏钱,建了妙峰山景区及几个寺院,增加旅游资源。他助学救灾,是有名的义商。他不断写书,也是位有名的儒商。他大气、诚实,有许多县局的朋友,但从不走歪门邪道,那些县局干部其实也是给他指路的师傅、老师。储先生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叫储吉旺为先生,那是由衷的敬佩与赞美。目前,中国还很缺少像储先生这样的企业家,希望将来有许许多多的储先生出来,遍布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