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储吉旺——《如意之灯——储吉旺传》赏析
丁 一
退休之后的杨东标先生拥有了写作的黄金时间,再不用忙着各种应酬。他专心致志地投身写作,写出了关于明代宁波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此心光明——王阳明传》。前不久,他又给至交储吉旺写了《如意之灯——储吉旺传》,首印1.6万册,很快告罄,重印1万册,后又印了几次。2008年,著名诗人潘志光先生撰写了一部大气恢宏、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的诗集:《冬天与春天——储吉旺诗传》。3年后,再版篇幅增加一倍,厚厚的诗集先后发行2万册(套)。2013年,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第3版,印数又是1万册(套)。无疑,这120万字史诗般的歌唱是中国诗坛描写个人的最长诗卷。而杨东标40余万言的《如意之灯》,更是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妙趣横生、行云流水、充满智慧,那种娴熟操练文字的功夫,把悲苦欢欣的储吉旺从高原推向高山。储吉旺的确是一口丰富且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之井,这口深井中的清泉也让杨东标的文思才情尽显。
储吉旺是值得书写的。
杨东标笔下的储吉旺,人物语言的书写太令人舒服了,像自然生长出来的——厚积薄发、招招奇诡,形象不但真实而且高大,不但丰满而且光彩,不但有厚度而且更有高度和深度。恰如其分的描写、厚实朴素的文笔,记述了储吉旺的人生轨迹。令杨东标感叹的是,储吉旺更希望他听听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如是,笔可以落到实处,不必担心漂浮起来。不想把这本书写得太长是作家的初衷,但是还是写了这么长,杨东标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他说,他不会用电脑,也没用过录音笔,采访了近百名有关人员,百余个故事得来不易,一个比先前更清晰、血肉丰盈、感情饱满的储吉旺,在他眼前慢慢立体起来。储吉旺人生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在杨东标笔下,都闪烁着一种向善的人性之光、生命之光。储吉旺的一生都是故事,《如意之灯》百余则跌宕起伏、曲折生姿、令读者怦然心动的故事中,翘楚之作读来尤显温暖亲切,令人叹为折服。作家为企业家立传,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数年前写了一部江阴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的传记文学,就引发了不少议论,最敏感的话题则是作者拿了华西村的许多钱物。作为曾经的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杨东标先生,下笔之前曾想了很多。确实,有钱人委人作传、沽名钓誉、附庸风雅,在这个物欲甚嚣的社会很常见。是什么打动了杨东标,想写一写储吉旺呢?他说:“储吉旺也不是一个完人,他有他的性格、脾气,他有他的行事作风。他有长处,也有短处。他十分理性,也容易激动。他八面风光,也有独处时的内心悲苦。但是有一点他很确定,他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向善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而决不狗苟蝇营、卑劣低下。”这是一个作家对被写者的感动,是文学对生活的感动,是善良对尊严的感动,是心灵对品质的感动。
就我本人而言,与储吉旺先生相识相知相熟,也有二十几个年头了,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存放的时间越长久,味道就越浓醇。我曾在供职的报纸上连载过储吉旺的文学作品集,达四五部之多,每一次连载过程中都会遇到无数读者函购其著作,不少读者甚至来报社把刊有连载的报纸凑齐了买回去收藏。我也曾在1995年、1997年、1998年3次去宁海专访,先后写下:《书醉——访宁波如意集团总裁储吉旺》《林深见鸟归——再访储吉旺》《经典的交谈——三访储吉旺》。储吉旺也曾数次来无锡开会或途经无锡,每次都会打来电话邀我去他下榻的宾馆聊聊,逢年过节相互致电必不可少。之后,我又多次去宁海拜访储吉旺,每次去都会以新著互赠。前几年春节,我和妻子一起去如意集团拜访储吉旺。由于天气突然转冷,我的心脏出了问题。储吉旺的夫人朱爱芬曾是职业医生,马上买来救心丸让我服下,并执意让我们在他们家中小住。每天,我们都和他们夫妇、儿孙一起用餐,储吉旺的夫人更是频频给我们夹菜、斟酒,洋溢着浓浓的情意,直至我的身体完全恢复才告别。放在案头上多年的《冬天与春天——储吉旺诗传》,我先后认真读过3遍。而收到《如意报》主编潘志光寄我的《如意之灯》也近一年了,每次读后,我都有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有一次已写出了数千字,不料电脑出了故障,写好的文字被弄丢了。好在那些想表达感慨的欲望与冲动都在肚子里藏着,可以随时发挥,随时驾驭。
一个贫苦农家出身的孩子,经历了时代的种种遭遇,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并从中获得人的尊严和价值。特别是储吉旺不囿于小山村里的生活,从小就立下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无论是读书求学、当兵从军,还是进工厂办企业、经商营销,都能风生水起。他从家乡走向外地,从县内走向县外,从国内走向世界,这样的经历、阅历、悟性,他人难以企及。读高中时,他努力写作,担任宁海中学柔石文学社首任社长。之后一路走来,他从未忘记“作家梦”。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现为世界工业车辆制造业巨头,产品销往156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达到了近10个亿。储吉旺也成了中国工业车辆“终身贡献奖”获得者,先后16次跟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单是跟随习近平主席出访就有5次。个人捐款1.5亿元,占总资产的1/4。特别是5年前,《文学港》杂志携手储吉旺先生共同创设永久性年度文学奖——“储吉旺文学奖”,单项最高奖金10万元,每年评选出2个10万元的大奖和5个2万元的优秀作品奖,运作基金1000万元,这在国内首屈一指。苏轼云:“人生识字忧患始。”对识文断字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读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打开知识之门的同时,也打破了自身的平衡。知道不足,遂有追求;感到欠缺,努力弥补。懂得宇宙之宏大,识得个人之渺小;明白芥豆之微细,知晓自身之价值。这一切,都由阅读而来。所以,活一天学一天,学无止境。生活中的有些难题,绕得开别人却绕不开自己。储吉旺的心早就被善良和爱装满了,没地方了,也搁不下那些世间没用的东西。人的一生会被许多光点燃与温暖,能让储吉旺认为有用的只有一样:创作。那是片刻间所能获得的最佳享受。无论岁月多么艰难或是许多人把背对着储吉旺,书籍从不嫌弃储吉旺。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储吉旺的体会应该是最深切的了。储吉旺以平常心写作,心到笔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写散文随笔、游记诗词,肩上好比插上了一对翅膀,在文学的天空中翱翔。坐飞机、住宾馆,他都坚持写作,大部头的书出了一部又一部,成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 导师。
读书早已成为储吉旺的一个习惯乃至信仰。获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是由中国作协第五届主席团委员李国文撰写的,李国文嗜书如命圈内人共知。是读书让李国文智慧起来,超然起来。不读书又何谈今日之李国文?同样,不读书又何谈今日之储吉旺?国学大师王国维论词所讲的三种境界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界有不同层次,王国维认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乃人生境界之最。境界是什么?境界是漂越苦海的舟楫,境界是驱逐心中黑暗的明灯。做人与做学问同样需有境界,境界是人的天赋、胸襟、才学、品性、见识、修养的综合,可遇而不可求。农民有了境界,就会收获耕耘;工人有了境界,就会无私奉献;医生有了境界,就会救死扶伤;教师有了境界,就能桃李天下。如是,作家有了境界,最终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杨东标用赤诚的心与文字记录下储吉旺的所有过往岁月,把如椽之笔深深嵌进储吉旺生命的深处。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每一次媒介革命都会对大众的审美心理产生巨大冲击。当今社会民营企业多如牛毛,印着董事长、总经理的老板名片满天飞,做老板已成为一种金钱与权力的象征,一种时髦与荣耀的光环。因老板们个人的修养、学识、气质、性格、人文背景等差异,有些老板对金钱的理解还停留在享受的观念上,不能自律、无法向善,所以善举讲究的还是囿于个人或企业效应。写过《红牡丹》、几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著名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文中写道:“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储吉旺先生的善良却是嵌进了骨子里的,正所谓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慈悲,所以善良。正如杨东标在书中第26章《把一切都放下》一节的最后所写“那叫博大”。良知触摸疼痛,善良更是把艺术和人性传递给世人的唯一桥梁,除此之外,别无捷径。善良不是秀色可餐,当然也没有噪声。在善良面前,无论痛苦、挫折、无奈甚或欲望,都是安宁而平和的。储吉旺不正是这样一位有着良知、结着善果的资深作家和企业家吗?几十年来我和储吉旺多次交往,直觉他虚怀若谷,谦和待人,十分绅士,人品不凡。在我的印象里,他总是衣着整洁或西装革履,文质彬彬,温润和气。他慈眉善目,有一股子清逸儒雅之气,那种安闲潇洒的神态,给人以一种手持蒲扇身着青布长衫的魏晋高士的错觉。储吉旺先生是值得这个时代为他唱赞歌的。我曾在《经典的交谈——三访储吉旺》中写过这么一段话:“说到文章,储吉旺读书可谓达到了入痴入迷的境界。1996年11月9日22时许,南黄海发生6.1级地震。此时的储吉旺,正倚在床头捧着一本名家散文,读得津津有味。突然,他感到床晃动起来,遂问睡在一旁的夫人朱爱芬:‘我看书,你怎么把床摇动得如此厉害?’夫人说:‘我根本没动。’他轻声自语:‘地震了。’依然捧着书痴读。夫人见他如此执迷,也就神情自若地陪着丈夫。此情此景真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爱到骨子里的韵味,很是贪恋的样子。”想了解一个人,看这个人如何对待余暇时光就可以了。这件堪称经典的往事,在杨东标撰写的传记中有着更细致更深入的描写。文学的滋养,让储吉旺的人生之路更加宽广。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遭遇挫折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遭遇挫折后会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是因为心中信念的缺失。罗曼·罗兰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这又使我想到中国一位伟大的母亲——106岁的王淑贞。她出身书香门第,是“神探”李昌钰的母亲,19岁嫁富商,生5男8女,52岁守寡,培养了13位博士。这位生于光绪年间,长于民国,成于共和,逝于21世纪,跨越3个世纪的中国老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算得上绝无仅有!更值得一提的是,这13位博士其中3位被授予“美国十大杰出青年”。李昌钰从警官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巡警,工作、待遇都不错,她却对儿子说:“你还应继续往上读,硕士不够,还得把博士读出来。”1998年,李昌钰因为破获多起奇案和要案,被任命为美国康州警政厅厅长,王淑贞告诫他:“你做厅长不是为你自己,是为中国人打开看世界的通道。”王淑贞100岁大寿,克林顿总统携夫人和纽约市市长一起去贺寿!生日会上,子女们问她想要什么礼物,她说:“我要回去给中国的孩子们造学校。”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老祖宗的教训是大道至简,王淑贞的教子经只有15个字:“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最好的教育,不是物质的丰盛,而是精神的传递。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细品这话,精妙至极。精神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那些兴盛了几百年的大家族的家训和精神家园必不会少,这才是最珍贵的东西。我想,这也是促使杨东标写储吉旺的初衷吧。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并不长的故事《冬天与春天》,不妨全文兹录如下:“冬天讥笑春天,专挑春天的毛病,并责备春天说:‘只要春天一到,人们就不再安静了——有的走进原野山林观赏风景,高兴地把采集来的鲜花插在头上;有的扬帆远航,漂洋过海到别的国家游玩,毫不担心什么狂风暴雨。’冬天又说:‘我却如同一个威严的帝王。我对天发令,使人们害怕狂风暴雨和大雪;我对地发令,使人们害怕天寒地冻。我强迫人们老老实实地只待在家里度日。’春天说道:‘正因如此,人们希望尽早地告别冬天,认为我的名字就是美丽。宙斯说,春天是所有名字中最美的。因此,人们总是盼望春天来到。’这是说,威逼强迫只能使人产生反感,和煦温馨却使人向往。”诚然,储吉旺之所以能形成今日之特定符号,与他小时家境贫寒是分不开的。读中学时,储吉旺曾数次含泪辍学躬耕,代樵大山卖柴度日,以至于直到现在,出差途中他常常住的是小旅社,吃的是小吃店里随便买的普通饭菜,有时还吃方便面。储吉旺常对同事们说:“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这是毛泽东主席的遗训,也是做人的根本。毕竟从苦难与困惑中走过来,他所实践的一切,让他从做人的根本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达到了一种人性的深度。因而,对于崇高与卑贱、傲慢与偏见、宁静与骚动、静穆与虚妄,储吉旺已不必再为自己包装了,也无须去做雕琢虚伪、坠入轻狂的傻事了。他拿起手中的笔,把重重的人生写成汉字,还有什么能让这位作家更高兴呢?这是杨东标在《如意之灯》中表达的储吉旺的全部意义和价值。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储吉旺,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