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闪烁着心灵之光的书——读《如意之灯——储吉旺传》有感
朱鸿声
中国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生活在国泰民安新时代的文学爱好者,自然会密切关注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人和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尤其是肩负着颂扬正能量使命的作家们,正全力以赴用浓墨来书写圆梦的人们。
宁波的读者是幸运的,由于活跃在宁波文坛上的高产作家杨东标先生的勤奋创作,近几年来总能不断地看到他励志的新作。不久前,作者刚出版长篇纪实文学《此心光明——王阳明传》《柔石二十章》等多部传记,新年伊始又传来他将发行一部40余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如意之灯——储吉旺传》。甬城在沸腾,这将会带动新一波的读书热潮。不少爱读杨东标先生纪实文学的书迷们,纷纷到新华书店去预购订书。
《如意之灯》,不愧是一部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真人真事之杰作。书中颂扬的,是一位宁海籍企业家储吉旺的人生经历和创业之路。杨东标先生肩负着历史使命,倾全力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凡又真实可亲的企业家形象。我们不仅在书中能领略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更能体味到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诀窍。在书中,作者巧妙地分列了30个章节,在每个章节里又按情节发展,分别向读者讲述了2到7个生动又真实的故事,使内容更生动,情节更丰满传情。杨东标先生在书中共为我们精选了100多则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故事,充分体现了纪实文学的写作特性。作者把储吉旺从小时候到退伍后办企业经历的故事,一个个串起来,演绎成了这部励志大作。
不知读者有否注意到,在每个故事的情节中,都闪耀着如意企业文化的光彩。换句话说,在杨东标先生笔下所描述的如意企业,无处不涌动着企业文化的元素。那么,如意厂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呢?我通览了全书,发觉作者在书中把如意企业的众多文化归纳为三大块:一是精神层面。如意厂提倡“讲道理,讲团结,讲互爱,讲良心,讲孝善”。二是制度管理层面。如意厂讲究以诚相待,“诚信经商,诚实做人,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奋发向上,创百年西林品牌”。三是激励机制层面。如意厂信奉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企业是树,员工是根,树根相连,根深叶茂”作为座右铭,让员工共享如意企业的财富和幸福之果。
“企业是树,员工是根”,是如意企业老总恪守的信条。建厂30多年来,发生在企业老总身上的大小事不计其数,诸如与外商谈业务的较量、扶贫救灾的善心、关爱职工生活,等等,无处不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内涵。作者套用主人公的几句最经典的话:“企业是靠社会资源生存发展的。一个企业发展得越快,规模越大,越是上档次,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原材料的消耗就越多,相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富而思源,回报社会,反哺社会是企业家应尽的责任。”短短几语,就折射出了储吉旺内心深处闪烁的心灵之光,且哲理性很浓。然而,储吉旺对多次向灾害地区及贫困学生捐款的事,只是这样轻描淡写几句:“我的所有捐款都代表着全厂的员工,都是他们汗水的结晶。我的所有荣誉,都有全体员工的一份。上级给我的奖励,也是对全体员工的奖励。”“树知落叶报土恩,人有孝善济苍生。”“没有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哪有如意企业的今天?哪有西林产品遍天下?哪有挂在墙上数也数不清的荣誉?”后来,这条格言成了企业的座右铭。
由此可见,作者塑造的如意企业精神,正是如意企业以文化兴厂的诀窍。作者运用纪实文学的手法把它体现出来,实是匠心独具。
杨东标先生在书的后记中,这样讲述纪实文学的特性:文学传记有文学传记的行文规则,适度的渲染、心理的开掘、语言的夸张都是允许的。尤其是注重感情色彩的描绘,可以让读者与主人公的心灵接通,可以让作品更有艺术感染力。
也许是受了这部纪实文学的感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位文学教授前不久在《写作——财富的象征》主题演讲中说过的一句话:阅读别人的文章,意味着从他人手上收集了一笔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是一个完美地完成“一个先让自己富起来,然后让他人也富起来”的过程。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是社会的文化遗产,谁接收了谁就是遗产的主人,而写作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对未来的投资。如果没有连绵不断、无边无际的写作,今天的人类不可能拥有如此多的财富。正是财富与财富的碰撞和融合,让我们跟随着历史的车辙看到了世界的进步。写作是一种贡献,一种高尚的施舍,一种行善积德的行为。
由此,我对杨东标先生创作的《如意之灯》这部大作要点个赞!感谢他用纪实文学的真实性,为人民大众塑造出了一位能文能武、站得高看得远的现代儒商形象。同时,我对作者褒扬的如意企业文化之举,深表敬意和赞同。文化能让人长知识,明事理,懂慈孝。我作为普通读者,读了《如意之灯》这部纪实文学,胸中自然增了不少精神财富。确切地说,这是一部闪烁着心灵之光的励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