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似水流年,绎辉煌人生——读《如意之灯——储吉旺传》
吴亚原
读了杨东标先生的《如意之灯——储吉旺传》,心里感慨不已。全书以直叙、倒叙、插叙等形式讲述了传主坎坷且辉煌的人生,从他读书、当兵讲到创建宁波如意集团。作者话语老道,字里行间皆是故事,将传主的经历以小故事的形式串联在一起,看似平淡烟火里的生活、商海驰骋中的洒脱,都被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娓娓道来,既有故事的趣味性,又有文学的灵动性,是一本好 传记。
在我的印象中,如今的企业家,但凡喜欢附庸风雅的,谁不著书立传,储吉旺当然也不例外。去年初夏一次采风活动,听宁波作协荣荣主席谈起《文学港》杂志储吉旺文学奖的由来,也只当是财大气粗的老板作秀罢了。直到近日,阅读了杨东标先生的《如意之灯》,才真正了解到这位声名在外的储吉旺先生确实是个例外。
论企业,在中国比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大的企业比比皆是。但像储吉旺这样既著书立说又叱咤商海风云,确属罕见。他出的书竟有十本之多,都是他忙里偷闲所著。佩服他真能挤时间,他在步行中、睡觉前勾勒出大致框架,然后在飞机上、宾馆里捉笔书写。他的《我为许世友将军开船》几万字的回忆录,就是在往返巴黎的飞机上完成的,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宁海报》和《华东信息日报》上。在现今社会里,这简直不可思议,太有人物个性了。
人的一辈子是有限的,多少人在无聊中打发时间,多少人在碌碌无为中虚度,此生一事无成还怨生不逢时。像储吉旺这样的企业家,恐怕是少之又少。
虽未曾见过作者,但透过书中文字,依然可以看出杨先生拥有丰沛的人生积淀,乃性情中人。凭着“储吉旺是值得书写的”的信念,他甘愿花很大的精力,十分投入地完成这部著作。他以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驾驭文笔,朴素的字里挟裹着岁月沧桑,描写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纵观全书,“适度的渲染、心理的开掘、感情色彩的描绘,可以让读者与传主心灵接通,可以让作品更有艺术感染力。”确实如此,作者做到了。书中,传主的人格魅力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如临其境,时而为他高兴,时而又为他担忧。洋洋数十万字,描述了传主不平凡的人生,紧紧拽住了读者的心。
作者的文字很有画面感,比如:“下雪了,天地混沌一片。雪花落在窗外,像落在他的心上一样寒冷。教室像一只冰窖。坐在教室里的小吉旺,牙齿格格地响着,浑身发抖。”读到这里,读者宛如回到远去了的年代,虽没经历过,却体会到了。如那位令人尊敬的语文老师,毅然脱下呢制服,披在小吉旺的身上,火样的温暖弥漫全身。那石榴树上荡来荡去的破草鞋“像一把刀,剜在他的心里,刻在少年的岁月里;像电影里的一幕特写镜头,一直悬在他的眼前。”不禁联想,储吉旺的成功肯定与自小的磨难有关,清苦的童年历练了他的心智。苦难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而是开启了他的人生轨迹。即使在落魄的日子里,他也不曾沉沦,柳暗花明中迎来了岁月的变迁。
储吉旺爱上了语文课。中学语文老师王学渊让他担任宁海中学柔石文学社首任社长,文学之门自此开启。正是这把文学之剑,让储吉旺叱咤商海,敢与外国商人一决雌雄。他那锋利的言辞如妙珠喷溅,令外国商人无言以对,让在场的中国人扬眉吐气。储吉旺确实了不起,集作家与企业家于一身更是了不起。作者就是在轻松的氛围中,列举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将人物的形象描述得血肉丰满。
储吉旺人生的转折点,作者是这样表述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这堵巨墙终于崩坍了。”离储家只有一百米的逼仄的蔡家巷,突然间,轰隆一声,右边的一堵墙坍在他的身后。碎石堵了大半条路面,砖头砸在他的脚后跟,就差一步,才大难不死!可此时的储吉旺,还未曾得知中国大地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一届领导人提出拨乱反正,旧墙倒坍正好预示了新的开端。国家的发展主宰了个人命运,储吉旺迎来了新的人生。如此看来,历史虽扭曲过人性,但让人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也不见得不是件好事。
最让人感动的是,储吉旺被评为全国优秀退伍军人,这是四十万分之一的比例,谈何容易。这一年,他的企业产值达8亿,慈善捐款达1.2亿,出版的书籍一本又一本。他不仅是宁海县文联兼职副主席,还是中国作协的会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取得的一点成绩,如果说,都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的话,那力量来源于部队锻炼。是五年的部队生活,给我意志,给我毅力,给我品质。”如此,储吉旺以铮铮铁骨的军人、儒雅的作家、集团老总三合一体的形象深刻在我的脑海。
储吉旺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历尽磨难之中也有诸多幸运。最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与他相濡以沫的爱妻。事业的成功与他的贤内助是分不开的。
《如意之灯》抛开哗众取宠的风格、媚俗浮躁的气息,另辟蹊径,描写恬淡又不乏乐趣的乡村逸事、商场激烈角逐智斗的场面。全书将鲜活的细节、灵动的碎片拼凑起来,营造出传主精彩的人生,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但书中尚有不足,总觉得诗词的引用多了一些。本也无可厚非,只是本人爱好诗词,脑子里根深蒂固留有格律诗词韵律。每逢诗词,必得推敲,对不合律或对仗不工的诗词,心中颇有不爽。尤其是词,得按词谱来写,平仄容不得半点马虎。虽说写诗词有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但老祖宗规矩总要遵循的。不过小小的瑕疵,终究掩盖不了一部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