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任茹文

读完杨东标先生的传记文学《如意之灯——储吉旺传》,想起冯至的十四行诗,壮阔又静谧,丰美又单纯。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如意之灯》,杨东标先生以40余万字的长篇传记展现储吉旺先生的风雨高光人生,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情感,上溯至唐、下延至当今的历史纵横感,既勾勒剪影又描摹肖像,既展现时代又聚焦个体,将一个出生于20世纪上半叶浙东农家的普通人,何以和怎样成长为“世界搬运车之王”的人生历程予以详细展现和妥帖说明。

《如意之灯》对于人物人生特点与个性特征的总纲式提炼准确到位。对百余人的采访,阅读大量已成形的文字资料,最后完成的长篇传记篇幅中,作者不淹没于材料,也不为与传主的交情交往所累,展现了提纲挈领的俯瞰本领。储吉旺的人生有三条同时进行的线索,三个相互交错的身份,三份贯穿一生的事业。他是企业家、慈善家和文学家:不做企业家,也能做文学家,但做不了慈善家;做了企业家,又做文学家,还能做慈善家;做了企业家,不做文学家,或许也做不了文学领域的慈善家。通过阅读这本传记,读者对这三种身份的逻辑关系就感到很清晰了。作者将传主储吉旺人生的三重角色予以定位且分头叙述,始终紧扣这三条线索、三种身份、三份事业交错展开,传主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行动的相互关联得到了更清晰更合理的解释。企业家开拓冒险、思维理性,慈善家心怀仁慈、泽被天下,文学家对生活对他人感同身受、重情体恤。这三方面中的某一方面在一个人身上存在或许为数不少,但三方面品质与特性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便成就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如意之灯》对人物人生历程中决定走向的细节有准确把握和耐心表现。每个人的人生都在未知的汪洋大海中寻找靠岸的登陆点。传记文字照亮了已经完成的航程中的每一个转折点,告诉后来的人们,生命之船是怎样历经重重迷雾抵达目的地的。在储吉旺的一生中,他历经了宁海中学柔石文学社第一任社长的文学少年时代,沉浸于方牧、薛家柱、胡尹强等文学青年教师队伍所创造的浓厚文学氛围,受教于储光義之后代、方孝孺之宗亲的家族传说故事,把握了改革开放对外经济的时代大潮给勇者和智者大浪搏击的绝佳时机。其中,自由有爱的乡村生活和家庭环境,奠定了储吉旺一生对他人的关心爱护。乡野生活的活力和艺术基因的起点在传记中有一段生动的表现,既说明了储吉旺是在怎样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也说明了乡野村民相互照应、彼此扶持的生存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储吉旺的个人性格中。

回家的路上更生动了。夜已经深了,天漆黑漆黑的,各村的人三五成群都回家了。大家高举着火燎灯——那是一种用铁丝网斗做成的照明灯,网斗里装满了松明,点亮了,大风也吹不熄。就这样,各村各户举着照明的灯,沿着山道,陆续回村,远远望去,星星点点,犹如一条火龙,着实也是一种别致景观。

《如意之灯》将人物成长所依托的环境与时代勾勒出精准的轮廓,有两段材料的处理表现了传记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与忠诚:一是储吉旺的两年牢狱之灾;二是他在刚开始做对外贸易时因产品质量问题所犯下的“原始错”。储吉旺先生从1977年7月12日开始受审,到1979年7月12日宣布审查结束可以回家,整两年时间。这两年的牢狱之灾,源于他之前在农机二厂担任临时书记的经历。历史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裹挟个体命运。一个真正的强者,是那些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能自强的人。储吉旺的个人魅力和卓越品质在与历史发生激烈碰撞的过程中,呈现得更加清晰。半夜爬墙刷白皮棺材的人生经历,动人心魄又深刻隽永:

“焦首朝朝又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这是《红楼梦》里薛宝钗的诗句。他算读懂了。那日子,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煎心焦首,生不如死,他算读懂了。

另一段是博览会上再遇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损失的国外生意伙伴时,储吉旺主动提出赔偿对方之前的货物。在企业尚未壮大之时,或许有一时之亏欠与难免之错误,但心中的是非之心与辞让之心明澈,做人的原则永远不倒,这样的人格与气度才是储吉旺能在众多同时代商界同行中胜出的深层原因。传记以类似细节展现了企业之变和时代之变中作为传记主人公的储吉旺不变的个人品质,传记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和人格特点就这样在变与不变的对比中呈现出来。

《如意之灯》将作者与传主在人生岁月中的个人情谊融于其中,增加了文本的情感饱和度。文中多处出现作者“我”直接出场的叙述方式,这种方式在一般传记中并不多见,但因为前言、后记所说明的作者与主人公熟识多年共同成长的特殊经历,因此,特殊的叙述方式作为一种特殊成分加强了传记文本的情感浓度。

那时候,我在县剧团做编剧,剧团团部就在隔壁一个大院里。我三日两头去储家。我真羡慕那个绿树婆娑、清静如画的小院环境。如今回忆起来,依然风情犹在。后来,县里规划,旧城改造,这个风姿绰约的小院亦被改造为新的楼房。时代变迁啊!我尚有留恋之情,何况是燕子衔泥、聚沙成塔的储吉旺一家啊!

作者以这样饱满的情感写储吉旺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落、得意与失意、进取与挫败。类似的段落散落文中多处,如珍珠似暗泉是伏笔。他在传记中加入了散文的笔墨,将老朋友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认知与认知、心灵与心灵、情感与情感的同频共振来得强烈,也就能以更大的情感动员力带动读者一起走进传主的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

在储吉旺的价值观中,儒家之进取与佛家之仁爱融于一体。他作为社会职业的企业家的成功,最终表现为他累计捐款1.5亿元用于慈善事业,表现为他出资1000万元设立储吉旺文学奖扶持家乡的文学事业。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文学奖、中国的鲁迅文学奖,只要一个人将名字冠在了文学奖的前面,他就可以被人永远记住。如果将来有人要了解储吉旺先生是谁,那么就读这本《如意之灯》。因为作为物质载体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终究是要消失的,承载着精神与人格的文字却可以永远留存。正如储吉旺在宁海中学读过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师说》《天论》《蜀道难》等文学名篇,始终散发光芒。随着文学奖的设立,文学成了他不会停止的未来新事业,在文学奖庇荫下出现的新作品,会长成静穆的秋天的大树,就像冯至在诗中作为象征物的:像秋天的树木,一棵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