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一盏“如意之灯”!

生活需要一盏“如意之灯”!

林海燕

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有一盏明灯。有了这盏灯,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会迷失方向。有了这盏灯,才会聪明睿智,才会勇往直前。生活亦是如此。

《如意之灯——储吉旺传》由外文出版社发行,是著名作家杨东标辛勤耕耘的又一部力作。全书40余万字,通篇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故事都体现着如意之灯,包含着如意之灯,让如意之灯的光芒四射,点亮传主的人生,照亮公司全体员工,指引公司健康发展、不断壮大。

杨东标写这本书,主要抓住了三个感动:一是作家对传主的感动;二是文学对生活的感动;三是心灵对品质的感动。在叙述储吉旺真实人生的经历中,作者用了饱满圆融、感人至深、富有感染力的100多个故事,读来感到生动而亲切。其创作手法笔墨清简,描写人物逼真传神,语言叙述看似直白,但通俗的语言背后,处处体现着深厚的人情味,蕴藏着深远的人生意境。每一个故事的描写非常细腻真实,正像作者自己所说的,容不得有半点的虚构。哪怕是一个小细节一个小背景,都要写真写实写到位。该书在写作艺术上有很强的感染力,笔触细腻,有轻松温暖之感。尤其是思想上,没有空洞的说教、唐突的挺进,丝毫没有晦涩之感,而且有一种思饮渴望的味道。

不去尝试,虽然不会遇到失败,但也绝对遇不到成功,成功永远是属于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品读了此书,我才知传主一开始是做塑料产品的,后来凭借着他自身敏锐的眼光,认定做机械设备产品会是一条充满生机的道路。照他自己的说法,他完全是外行人做外行事,一切从零开始。产品的打样,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必须通过不断摸索、试验、设计等,才能用手工将铁件做成样品。万一测试通不过,所有的投资和辛苦的付出都将付之东流。创业对一个人来说,不仅仅需要有胆魄,更需要有智慧。最终,他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目前,企业年利润7亿多。

人生的含义是什么?是奋斗。奋斗的动力是什么?是成功。储吉旺出生于1942年,自1985年下海创业,经历了非凡的曲折,经过不折不挠的顽强拼搏,最终成功创立了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他身上有很多光环,被美誉为企业家、文学家、慈善家。在书中,作者把传主这“三家”描写得真实可感。这种多元文化的内涵,无论从哪个角度,审之、读之、观之、思之,都会使人深刻明白,人生之伟大、学海之无涯的道理所在。

如意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懈创业得来的。储吉旺在《与外商打交道》的文中说得好,所有的苦转换成一种财富,才有今天事业的成功。谁都知道,办一个企业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其中的甜酸苦辣、艰难困苦都是非常人所能体味的。传主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员工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意厂的工人与其他厂的工人是不一样的。怎么不一样?素养不一样。如意厂的工人必须具有高素养,就是要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良心。

“人生向善,世界大同”,这也是储吉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一个有善心的人,就是拥有一颗佛心。佛为何人?释迦牟尼,乃智慧的象征。一个人必须通过修行、乐善好施、知恩图报等诸善,才会达到一种真善美的境界。生活的一切,皆是来自于精神上的愉悦感,亦是等待中的一种机缘。这是储吉旺对佛法的一种释义,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谓成佛,就是觉悟,就是智慧,就是对人生和宇宙有一个深切的觉醒和体悟。他说学佛更侧重于心性修养,讲究内在的超越。扶贫济弱、乐善好施是他一生奉行的信条,所以,当他事业成了、公司办大了,不忘记贫苦弱势群众,先后捐助慈善款1.5亿元,荣获首届“中华慈善奖”等荣誉。

事业的成功,更需要家庭的成功。储吉旺创办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的征途上,离不开爱人朱爱芬的支持帮助。朱爱芬原是位医务人员,为了丈夫的事业,她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和丈夫一起创业。这一路走来,他们依然守着最初的承诺,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不忘初心,相敬如宾。他们工作上尽心支持对方,使公司沿着健康的轨道继续前进。目前,储吉旺任公司董事长,朱爱芬任公司总裁。

人生,总是在不断地渴望实现一个未能完结的梦。如今的储吉旺已是年过古稀,却仍坚持工作在第一战线,从早上6时起床,进车间,直到晚上10点后休息。他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一种奉献是精神上的,另一种奉献是物质上的。人活着,就是要做点事,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只要在身体及精力许可的情况下,他会一直工作下去。

读罢这部传记,掩卷遐思,意犹未尽。生活需要一盏灯来点拨,看到这盏“如意之灯”,内心深处不知不觉地便会明亮起来。

于是,我在《如意之灯》里,听见顽强的生命在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