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心灵的大善大爱——读《如意之灯——储吉旺传》

震撼心灵的大善大爱——读《如意之灯——储吉旺传》

朱宝珠

祖国改革开放30年,涌现出成千上万的成功企业家,他们中热衷慈善事业者众多,但像《如意之灯——储吉旺传》所叙写的储吉旺那样秉承传统、持之以恒、始终如一、执着专注做慈善的人不多。

中华慈善奖获得者储吉旺,祖孙三代行善积德。追溯到他的爷爷储康淼,一生虽短暂,但大爱慈善之心一直被后代传颂。爷爷结婚,酒席位子有空,他说服亲友,邀请乞丐一同上桌吃酒。他立下有大爱慈善之心的家规:对结婚借钱、遇天灾人祸借钱、生病危急借钱的人,必须解囊相助。爷爷信佛,乐善好施,一手建造家乡的上洋庙。父亲储安相继承爷爷遗愿,以泥水匠的专长,数度修缮此庙。后因兴建水库,寺庙搬迁,储吉旺慷慨解囊,扩建成规模庞大、香火鼎盛的西林寺。祖孙三代建庙扩寺的善举成了被传颂的佳话。他奶奶是村里最普通的农妇,勤劳、善良、豪爽。爷爷的许多朋友到他家,奶奶都会热情接待,拿起铜茶壶扎进酒缸,舀出满满一壶自酿糯米酒,让爷爷的朋友们喝个痛快。

他的父亲有一颗慈善之心,经常为家乡义务修路,看到路上绊脚的石头、割脚的碎玻璃,都会仔细捡起丢到一边。母亲赵华妹把行善积德、做好事作为做人的准则,瘦小的身躯里藏着良善之心。她把编好的草鞋挂在乡间的路廊供人使用,担水烧茶供路人解渴,明知亲朋借去的米有去无还,仍然照借。这些不起眼的行善小事,为少年储吉旺种下了大善大爱的善根。

行善之心是不分贫穷与富裕的。严寒之中,星星之火也能温暖人心;干涸之时,滴水之爱也能感动天地。《如意之灯》中写储吉旺的第一次行善,还是他在南京某部队交通艇上当航海兵时。一次交通艇外出执行任务,停靠在上海外滩四号码头,他独自在黄浦江边散步,竟看到江边停泊的小舢板围的是破草席和芦苇,在舱内昏暗的灯光下,一头白发的老渔翁和瘦骨伶仃的老伴正在编织渔网。他的行善之心顿起,悄悄走近小舢板把口袋里的1元钱丢进船舱。那时,他是一个清贫的战士,每月津贴才7元钱。此次的小善大爱,开启了储吉旺大善人生的洪流闸门。

储吉旺贫穷时,有他的行善方式。他做代课教师很受欢迎,急公好义,乐于助人。他带教师旅游,单枪匹马买好车票、船票,办好住宿手续,还帮弄丢船票的老师重新买票。他还帮学校炊事员打井水,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他当农机厂领导时,东奔西走为老工人家属安排工作

“文革”期间,他经历了一场磨难。他厌恨人世间的相互缠斗、尔虞我诈,只想做点好事善事,要像民间最传统最朴素的“修桥、铺路、造凉亭是积德”的说法去做。南郊连头山以药泉出名,民间流传可治痛风,治病者趋之若鹜。他看到取泉水的人遭受风吹日晒很辛苦,就想建个凉亭,供他们遮风挡雨、防晒纳凉。造凉亭预计要1万元钱,没有钱,他用募捐、赞助的方式解决。在整个建造过程中,他尽心竭力,还用造凉亭余下来的钱修路。储吉旺为凉亭取名“去风亭”,含泉水可以祛风之意。著名书法大师沙孟海还为此凉亭题了匾。

“慈善是一座山,山不嫌沙泥多少,无数粒泥沙堆成山;慈善是一条河,河不嫌滴水太少,无数滴水汇成江河。”

20世纪90年代,当储吉旺的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稳步发展时,他腾出时间,行积德事。在城南连头山与福泉寺,他呕心沥血,牵头以民间募款方式筹资,使连福景区有了飞檐翘角、远近呼应、风景各异的九座凉亭,重新建造了福泉寺,修建了连福公路及五百罗汉堂、如意塔等,又邀请知名的教授、学者、作家、诗人为每处景区撰文作联,使连福景区既有天然风光,又有人文内涵。

储吉旺真切地体会到,慈善事业是快乐的事业。他把慈善做得风生水起,他的捐款达1.5亿之巨。1.5亿!这是沉甸甸的数字,占了如意公司总资产的1/4,包含着储吉旺和如意员工一片真诚热血!他也记不清捐给了谁谁谁,只有受惠者知晓。他和员工捐给汶川地震灾区300万元,青海玉树地震灾区100万元,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区50万元,宁夏平罗县通伏中学30万元。“吉旺慈善帮困基金”总额已达900万元,宁海中学的“西林文学基金”追加到403万元,宁波市文联设立的储吉旺文学奖从500万元追加到1000万元。他对困难职工、对需要帮助的人处处解囊,为老班长付买房款,替战友付房子按揭款……扶贫济弱、救孤助残、赈灾济困、助医助学等活动,他总是走在最前头。各级慈善总会、红十字会、残联等慈善机构都有他的捐款。一个人做点善事并不难,难的是像他这样一辈子行善积德。

他的爱心善心像播种机,播下的慈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在如意公司,慈善之风悄然刮起,有职工突患脑溢血,车间员工自发募捐献爱心。为使慈善幼苗茁壮成长,他用大爱之心,向捐款员工双倍返还善款。他要培植如意员工无须提醒的仁心,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植根于心灵深处的善心爱心慈善之心。

读完《如意之灯》,光芒四射的储吉旺慈善格言“树知落叶报土恩,人有孝善济苍生”久久在脑海里涌动,并深深地镌刻在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