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之灯——储吉旺传》读后感
郑 超
有人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个人认为,这句话尚能用于自我反省和鞭策,并不能作为普世价值观去评价他人。直到读了杨东标老师关于储吉旺先生的长篇人物传记《如意之灯——储吉旺传》,我才意识到把这句话当作评语未必不妥。甚至可以说,储吉旺先生毕生都在践行“能力即责任”的人生宗旨。
储吉旺先生可谓“海纳百川,胸怀天下”的一代儒商。他经商不忘爱国,自富不忘行善,堪称群众楷模。畅读通篇《如意之灯》,储吉旺先生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可用“三心二意”概括。
第一“心”,是储先生的孝心。储吉旺先生的父亲是泥水匠,宽厚处世、任劳任怨。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勤俭持家、简朴善良。她虽大字不识,却能背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心念度一切厄,除一切恶,保佑家人健康平安,心地善良可见一斑。然而储吉旺先生无比遗憾愧疚的是,并没有让他的双亲真正坐享儿孙福。储吉旺先生因常年为事业操劳,心力交瘁。创业初期,他虽尽心尽力照顾母亲,终因条件有限,没法给母亲提供最好的生活。而后事业成功,母亲却遗憾离世。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了他内心永远的伤痛。他为双亲作诗:“梦里父母关爱多,深恩难报泪自流。来世若能双亲见,阎罗面前长叩首。”足见其诚挚孝心。不仅如此,储吉旺先生还以父母之名在宁海妙峰山建成“安华塔”,以此纪念父母。文中储吉旺先生怀念双亲而不禁涕泪的一幕,实在动人。不由让人想到,生活的强大和薄弱处,都有人之常情。或许是受善德家风的熏陶,储吉旺先生在富足之后,兼济天下、行善积德。
第二“心”,是储先生的爱心。文中描写道,储吉旺先生秉行慈悲为怀、扶贫济弱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他的乐善好施,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素养。从小时候给路边的乞丐施舍碎角子,给艰难度日的渔民施舍硬币,到功成名就后走出国门关爱街头年迈的老人,凡此种种,都是储吉旺先生乐善好施情怀的体现。储吉旺先生还为手臂长瘤的女孩捐款,为脑瘫的妇女治病,为贫困新生捐款助学,为外省外县困难户送去温暖,还有种种对天灾人祸的慷慨救助,等等。文中描写虽是些细枝末节,却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储吉旺先生的怜悯之心,使读者倍感温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储吉旺先生的四不宣传原则:对病人捐助不宣传;对学生捐助不宣传;对天灾人祸捐助不宣传;对贫苦家庭捐助不宣传。众所周知,储吉旺先生是远近闻名的慈善家,而先生本身却不以为然,以至于许许多多受助者牢记他的恩情,而他与夫人却已然淡忘了。这正是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
第三“心”,是储先生的平常心。对储吉旺先生而言,一切浮华不过云烟。佛在心中,五蕴皆空。《如意之灯》读到接近尾声的时候,有一段描写储吉旺先生应邀去北大授课的情景。文中交代,他在正当年华之时,毅然决然舍弃读书的机会,选择了参军报国。如今功成名就的他,应邀去中国顶尖学府给当代青年人传道受业,着实让其兴奋、感慨和不安。储吉旺先生在演说中讲“文章千古,金钱粪土”。引来台下阵阵掌声。这段描写,既表达了储吉旺先生“商天下,文领航”的经商观念,也从侧面隐约体现了他对金钱的态度。金钱是手段而非目的。金钱并不能使人千古长存。所以一个人哪怕再有钱,也应抱着一颗宽以待人的平常心。正如储吉旺先生在文中谈到的那样:“世界上,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富人要怀着一颗慈善之心、平等之心,不能因自己是富人就高人一等。在这个复杂纷纭的大千世界,我始终诚惶诚恐,善待万众和万物。我不敢有丝毫的骄矜。”储吉旺先生居高位而不低看人的胸怀,着实让人敬佩。
“二意”,则是如意和儒意。首先,如意,储吉旺先生为其公司冠以此名。为何取名如意?文中描写储吉旺先生取其公司名如意,是在寄托美好愿望,希望如意开出似锦繁花,结出丰硕果实;希望所有在如意就职的员工,都能“称心如意,万事如意”;也希望公司能“吉祥如意,兴旺发达”。事实正如他所愿。在储吉旺先生的正确带领下,如意公司在商海浮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国家为社会创造出巨大价值,造福于一方百姓。如意也算实至名归。而其次,儒意的含义,不仅体现在储吉旺先生作为“兼济天下”的一代儒商的为人之道、经商之道颇有大家之风,更体现在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文中描写道,早在中学时代,储吉旺先生大量阅读文艺作品,担任宁海中学柔石文学社社长。而后,他在部队替战友写家书情书。再后来他开办企业,在忙碌之余,坚持创作。多年来,他早已著作等身。2015年,储吉旺先生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可谓当代文学界对储吉旺先生创作功底和创作成果的认可。此外,文中写道,储吉旺先生还长期创作诗歌,他的诗散发着浓郁的忠孝节义、奋斗有为的正能量,闪烁着一代儒商在商海打拼后抵达胜利彼岸的智慧光芒,给人以精神和灵魂的震撼。
读完关于储吉旺先生的长篇人物传记《如意之灯》,着实被先辈创业者的顽强奋斗和儒商之道所打动。即使在充满艰难险阻的历史条件下,即使在富甲一方的现实环境里,储吉旺先生都坚守一颗仁心,不忘回馈社会,不忘天下苍生,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实在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儒商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