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智慧的实践——读《如意之灯——储吉旺传》有感

东方智慧的实践——读《如意之灯——储吉旺传》有感

华宣伟

开篇便见作者题记:

每逢良辰佳节,中国的城市乡村都会挂起一盏又一盏红灯。夜幕中,星星点点,千灯相照,如诗似幻,灿红一片,融合成一幅喜庆、祥和、静好的岁月之画,人们称它为“如意之灯”。

好美!我猜,书名《如意之灯——储吉旺传》乃作者胸中之竹,下笔即是不二之选。

百年来的领袖们筑起了一座座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灯塔。

三十余年来,储吉旺努力精进、正气横溢,报国、为民、诗书、慈善四大人格魅力烁射,点燃了一盏“如意”之灯,实践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总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使命,让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世界工业车辆的制造巨头。

知识是逻辑的,聪明是感官的,而智慧是一束光。光从何来,舍“灯”其谁?

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治国、治身、治心。习近平主席将它凝练为“民族基因”“文化血脉”“精神命脉”“伟大的文化自信”,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如意之灯是贯通古今、东方中国独有的智慧之灯。

作者以三分之一的篇幅,交代传主的穷苦出身、卖薪求学、安身无着、立命维艰、身陷“牛棚”、贫病交迫、厄运压顶和走投无路的处境,可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让他苦、劳、饿、空,搅乱他一切企望的作为,启动了他体悯百姓、报效国家的心愿,让刚毅和慈悲融入本性且如如不动。这样,必定会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和智慧。

我们的老祖宗把这样的有不断的挫折和磨难降临到具有智慧基因、有责任担当的人的身上的现象,喻作“上天所降之恩赐和责任”。

为天地立心,为苍生立命,为家国立志,义不容辞。

初心不忘,始终方得。被非常岁月拨亮的心灯火苗,越燃越旺。作者之文笔,如同拉紧器巨大的张力,演绎了传主最精彩的人生篇章。

储吉旺望穿东风,催马上阵,一路报国,儒风独树,以仁、义、礼、知、信脱颖全球商坛。

仁,仁慈、仁爱。

剥开果脯见核,敲开果核见仁。仁者,核心也。果仁柔软性清,亦为种子发芽之本。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义,人格义务取代自身利欲。

经商办实业即讲利义之道:利是生存、发展、壮大之源;义是国格、人格、经商之魂;两者不可兼得时,舍利而取义。有魂,事业方能永恒。

——储吉旺壁铭

作者与传主是同一时代的人,有幸近水楼台领受博大精深之国学与“民族基因”的传统。“文化自信”的契合,可谓“血脉相通”。

书中数十则小故事,无不体现传主之凛凛正气、有礼有节、知谦宽人、厚道信实的儒商风骨。是为智。

人说商场如战场。

传主麾下,百变不离其宗,百难不忘前灯。作者笔下之如意公司,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东风化雨、百折不挠,真乃仁义之师。

廿年商海随潮涨,

一园嫩竹向太阳。

风雨来时折疏枝,

留得寒梅花更香。

——储吉旺《贺国际商会成立20周年》

业绩丰、德壤丰、诗书丰,丰硕成果,非忍性无以续灯明。

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恩重如山,非明德无以止怀失。

常怀感恩之心的储吉旺,数十年为国创利,为民造福。他助医、助贫、助学,热心慈善,义捐一亿五千万元。如意园内,公司上下,慈心善举蔚然成风。儒商、报国、慈善的企业特色,铸就“储吉旺现象”。

一石激起千重浪,巨大的正能量涟漪推动人们奋进,激发人性的善藏。书中记载,一位出租车司机被他深深感动,认出是储吉旺,硬是不肯收受车资,以表自己的敬意和善愿。

偶尔也听到“储吉旺做好事为了扬名”,同时也有“你来试试”的反讽。其实,说“扬名”的人,价值观没有错,因为他讨厌“做好事为扬名”,但他或恐不愿做“大家都来做好事”的带头人。

储吉旺说:“这是一种荣誉,外表很漂亮、华丽,但不能把它看成一种炫耀。”

本来,这样的话,大会小会上听得多了。然而,出自深信佛道的传主之口,这是一种境界。君或不知此语竟深含佛学道学之 哲理。

《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道德经》上说:“名可名,非常名。”即凡一切看得见、说得出的相状都是虚幻的,那个人们给它起名叫“荣誉”的东西(“做好事不留名”本身也是荣誉)既然是名字,就不是本质的恒常不变的,无须执着。

漂亮、华丽的女子在河边徘徊。因为下了一场大雨,河水湍急。显然,她是为过河在犯难了。

坦山和尚与一位僧人云游至此。坦山见状便道:“来吧,姑娘。”他张开两臂,抱起姑娘过了河。

同行的僧人见此情景,一直闷闷不乐,直到天黑寄宿时才忍不住问坦山:“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接近漂亮、华丽的年轻女子就更危险,你为什么会犯戒?”

“噢,你是说过河的那个女子吗?”坦山平静地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抱着她?”

僧人是对“抱漂亮、华丽女子之戒”的执着(自净其意真难),而坦山无抱女之虑源于“放下”。何谓“执着”?执:拿。着:持续不放。何谓“放下”?心无挂碍!何谓“挂碍”?心里老是挂着一个疙瘩,妨碍自己做本应做的正事。传主并非圣贤,只是学佛多年,吸收了一些营养,遵循“自净其意”,放下“漂亮”“华丽”及得失之虑,“背誉过河”,不爽初心。是为智。

听到过有人为了营造“明星效应”炫耀自己,玩起了荣誉(扬名)的“赤字预算”。会上慷慨个六位数、七位数,事后不了了之,一旦利誉不能兼得,抱利弃誉。如逢同行友亲规劝,乃至喊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不为一己之私利,竟要“天诛地灭”?

奇哉!我堂堂五千年中华文明,岂容此等败笔!

“为”者,作为、修为,是说:人不修为向善、不做义举,天地不容。三才(天、地、人)乃合一之体而遵道运行。一才背道,两才岂容?这不,如意公司的石柱上刻着“天地人和”!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舍义取利、刻薄成家者,心暗无灯。倘十人之中,遂传主者九,其人照样面无愧色,这叫厚颜无耻。

漂亮、华丽的荣誉不值得执着,更不值得炫耀。然而,现实世界中,荣誉是人们共同赞誉的象征,是值得推广发扬的正能量,是众善所向,无可非议!

虚妄与现实,两者取其中:实践荣誉,不断修炼自己,从而印证荣誉的本质,提升境界和定力。

“两者取其中”叫“中道”。这是佛学的最高原则。儒学从现实切入,俗义“不偏不倚”,书经中记载为“中庸”。

荣誉也好,炫耀也罢,相在世间理在天。

世间山峦起伏,方得天上瑶池。传主感悟人生,兴诗大发:

凡人寻迹上天山,王母沐浴忽变幻;

风吹碧耀卷清波,峰枕素装更娇艳。

绿树无意鱼掠影,轻舟有心水破天;

天池归来不看池?我似池中一神仙。

——储吉旺《游新疆天池有感》

何等潇洒,连“不执着荣誉”也做到了。是为真智。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敬畏自然法则)、畏大人(敬畏政官、父母)、畏圣人之言。如意公司能兴旺发达、经久不衰,信奉的就是先圣之善训:舍。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何以有舍就有得?你不知,我不知,传主也不知。

有一个“东西”知:心!被灯照亮的心!然而,又无法用语言表达。《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就不是不变的道)。这个“东西”,儒学叫明明德,道学叫元神,佛学叫本性。其共同的功能是“内明”(按现代人的说法,有似“灵感”)。这种尊受那个说不出的“东西”的启迪,能使功业纳入成就轨道的现象,后人赐名“智慧”。西方人没有我们的文化血脉,羡慕地称之为“东方智慧”。佛教则归类“因果律”。

我们面对的物理世界和一切生命现象,本是同一体性的两个面。克制人类的欲望,去爱自然世界,去爱一切生命,去揭示被执着的习性遮盖的心灯,也叫“舍”。

父母爱子女,甚至付之生命,那叫全部的爱。

布施贫弱、和谐自然、让一切生命无畏而“强大”、不遗余力地启迪人们萌发慈悲仁爱之心,那叫爱的全部。

储吉旺想的、做的和书中记载的,就是这些事。是为大智。

通读《如意之灯》,全书的结尾处,又看到了那一段华彩:

每逢良辰佳节,中国的城市乡村都会挂起一盏又一盏红灯。夜幕中,星星点点,千灯相照,如诗似幻,灿红一片,融合成一幅喜庆、祥和、静好的岁月之画,人们称它为“如意之灯”。

没有灯,人们怎么能走得出这漫长曲折的夜路?

人心向善,天地所望。燃亮众灯,灿红一片。千灯相照,能动天地!

人类将沉浸在共同喜乐(喜庆)、吉祥和谐(祥和)、没有灾难(静好)的美好憧憬中。

如果说《如意之灯》题目中的那个“灯”是书魂,那么,全书结尾的那个“灯”则是书眼。

作者用动人的文字垒起了一座塔。把灯挂高了,看见灯光的人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