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的人生才如意——读《如意之灯——储吉旺传》
蔡 康
1.烟雾熏出来的用心之作
一次作协开会,听杨东标老师说他在写储吉旺的传记。当时,我也在写一部人物传记,因此对杨老师的写作很关注。杨老师的《柔石二十章》和《此心光明——王阳明传》我曾细细拜读过,钦佩之至。那么,他对写当代人物的传记会如何处理呢?
经过了解才知道,杨老师为了写《如意之灯——储吉旺传》,翻看了大量的中外传记名作,其中《乔布斯传》给了他很多启发。《乔布斯传》是由美国《时代周刊》主编沃尔特·艾萨克森撰写的。艾萨克森是有名的传记作家,他写过爱因斯坦、基辛格等人的传记。为了写好《乔布斯传》,他在乔布斯生前与之面对面交流过四十多次,并对乔布斯的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甚至竞争对手等上百位人员进行了采访,在掌握了大量生动鲜活材料的基础上,才写成了这本脍炙人口的人物传记。
杨老师跟储吉旺先生是老朋友,有近半个世纪的交往历程。他对储吉旺先生应该说是了解的,但为了写好这本传记,他还是像艾萨克森一样,下了苦功夫,用半年多时间采访了近百位储吉旺先生的家人、战友、学友、文友和同事,力求从不同人的视角去全方位地了解和理解这位老朋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有了这半年的功夫铺底,我的笔可以落到实处,不必担心漂浮起来”,从而写出真实、生动、感人的《如意之灯》。
杨老师写东西一直很认真也很严谨,即使是给报纸副刊写的一些小文章,他也是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我们晚报副刊的一些编辑同人都说,他的稿子几乎一个字都不用改动,也一个字都很难改动。他的这部用了一年又一个月写成的《如意之灯》,毫无疑问也是带着热情和激情的严谨用心之作。他说:“十三个月的光阴,我静心地沉浸在我烟雾弥漫的书房里。可以说,我的这部书是烟雾熏出来的,是用心血滴成的。”
如今,这本封面大气淡雅、内容丰富生动的《如意之灯》呈现在了我们面前,面里的一百多个故事,带给我们无数的感动和感慨。杨老师说:“储吉旺一生都是故事。他非常善于讲故事,当然也包括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有血有肉的故事胜过一切空洞无物的说教。听了他的故事,我们才能体会到这些跌宕起伏、曲折生姿的故事里,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悲苦欢欣,他的精神风貌。这是故事的魅力。储吉旺的许多故事让我怦然心动,我说给别人听,别人也怦然心动。”
正像杨老师所说,在我们读这本厚重的传记时,确实感到怦然心动了。
2.奋斗者的快乐
储吉旺先生的事迹,以前曾从媒体上看到过一些,也从别人的口中听说过一些:知道他创办了如意集团;知道西林叉车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口碑;知道他参过军,因此对退伍军人很关心;知道他喜欢文学并自己写作;知道他对慈善的热衷和设立的文学奖项。但对他这大半生是怎么走过来的,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并不怎么了解。现在,看了这本《如意之灯》,才知道,储吉旺先生是经历过无数挫折,克服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凭着坚韧不拔的惊人毅力,才有了现在的辉煌成就和人生高度。
储吉旺先生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他从部队复员后,在宁海当过城西小学的代课老师,当过农机二厂的仓库保管员和代理书记,当过公共汽车站的站长。虽然其间他也经受种种波折,但总的来说,人生之路迈得还算不错。然而,储吉旺先生的那颗心始终是不安分的。别人是知足常乐,他寻找的却是奋斗者的快乐。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敏感的储吉旺感到去市场大潮中搏击一番的机会来了。于是,他放弃安稳的“铁饭碗”,与五个同在农机二厂和二轻系统工作的好朋友“下海”去创业了。书中说,这是储吉旺的人生转折点,“迎接他的将是什么呢?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多年以后,储吉旺先生感慨地说:“如果不走出这一步,就没有后来的一切,我现在也许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普通退休工人。”
当然,走出这一步,也就意味着会面临无数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以及无法想象的艰难和艰辛。最窘迫的时候,储吉旺先生口袋里连一元钱都没有。
那次,他联系业务后准备从杭州回宁海,摸摸口袋连一分钱都没有了。怎么回去?走回去?走投无路之际,忽然想到住旅馆他是付了押金的。他住的旅馆是地下室,一元五角一夜。结算后,除去杭州到宁波的火车票,还有两元六角五分钱。宁波到宁海的汽车票是两元四角,也就是说,他的口袋里最后还剩下两角五分钱。
火车到绍兴,正是午饭时间,为赶火车没吃早饭的他这时已经饥肠辘辘。站台上在卖霉干菜烧肉的盒饭,闻到那香喷喷的霉干菜烧肉,这时的他真的是太想来上一盒了。然而,盒饭要五角一盒,可自己的袋里只有两角五分!两角五分,能买什么呢?他突然看到五香豆腐干是两角五分一盒,喜出望外的他赶紧买了一盒。
那五香豆腐干确实很好吃,储吉旺先生说,他以后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五香豆腐干。但那次,他只吃了一块,就停住了。因为他想到了家,想到了“家里还有八十多岁的父母,还有一双幼小的儿女,还有相濡以沫的妻子,他有五香豆腐干吃,他们却没有。他给他们带去什么呢?什么也没有……他把豆腐干重新包装起来。他要把它带回家。”
现在,储吉旺先生买得起他所有想吃的东西,但当年那种五香豆腐干的味道却再也找不到了。
如果说,创业路上物质层面的困难还容易克服,那么,精神层面上的苦恼就不那么容易消除了。当初,储吉旺先生和志同道合的五个兄弟下海时,立下过誓言:“自愿离职,齐心协力,求同存异,遇到风险,绝不反悔。”在企业初创时期,这种兄弟义气式的结盟确实带来了不小的动力。“大家同在一条船上,同舟共济,风雨相依。谁能不用劲?时间长了,各类矛盾都会暴露出来,许多棘手艰难的事,都是储吉旺始料不及的。”生产什么产品有分歧,工资平均分配有意见,工作轻重有矛盾。“储吉旺后来深深感叹于这样一句民谚:朋友只能同天下,而不能同屋下。”终于,有“兄弟”提出要走。储吉旺先生苦苦相劝,但没用,最后一个个的都分手了。
那段日子,储吉旺先生感到很苦恼。人各有志,勉强不得,那就各奔前程吧!但储吉旺先生要把厂办下去,是“铁了心的”。正因为他的顽强和坚韧,他成功了。
3.如意是一种境界
储吉旺先生创业成功后,很热衷的一项事情是做慈善。这或许跟他小时候爷爷立下的一条家规有关。这条家规要求做三件善事:“一、人家结婚有困难,向你借钱,必须借给他,这是成人之好;二、人家遇到天灾人祸,缺钱少粮,度日艰难,必须尽力相助,这是雪中送炭;三、人家生病危急,向你伸手,必须解囊相助,这是救人于危难。”这条家规储吉旺先生牢牢地记着,并身体力行,为家人和后代作出表率。
除了慈善事业,储吉旺先生还对文学情有独钟。他出资为《文学港》杂志设立的储吉旺文学奖,从三百万元、五百万元一直增资到一千万元。有人给储吉旺出主意说,《文学港》小了一点,设立《人民文学》或《上海文学》的奖项影响更大。储吉旺笑着说,我不是为了影响。我是宁波人,为《文学港》设立奖项,是支持家乡的文学事业。
作为成功的企业家,储吉旺先生要忙的事情很多,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文学梦、作家梦。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至今他已出版过《风雨四十年》《我与外商打交道》等十几本书,而这些都是他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写成的。
储吉旺先生的好友郑国金谈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那天中午,由中外贸易促进会组织的赴英国皇家机械国际博览会一行十三人登上了去伦敦的飞机,飞行时间是十一个小时。当时,郑国金正好坐在储吉旺的旁边。别人开始闭目养神,而储吉旺“抽出小桌板,取出笔和纸,架好老花眼镜”,开始写作了。十一个小时的时间,对储吉旺来说太宝贵了。
十一个小时过去了,飞机就要降落了,储吉旺的小桌板上已垒起了厚厚一叠的文稿。他整理文稿时,郑国金问,写完了?他笑着回答,写完了。写了多少字?九十多页,三万多字吧。郑国金惊讶不已,一个已近六十的人,利用飞机上的这十一个小时,竟写了九十多页三万多字的文章。对此一直难以忘怀的郑国金,后来专门写了一篇《在去伦敦的飞机上》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样一位珍惜时间、热爱写作的企业家。
是的,储吉旺先生是忙碌的,也是如意的。他说:“如意是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争分夺秒的忙碌努力奋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