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邮票解析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千米处。1153年,金朝完颜亮在此设行宫。明代为好山园。1750年,清乾隆帝弘历改建为清漪园,用15年时间,花400多万两白银,于1764年建成。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2000万两白银重建,称为颐和园,作为清朝帝后的行宫和花园。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3年再次修复。全园面积290万平方米,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其中水域面积占全园的3/4。园内有殿、阁、亭、廊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主要建筑有:东宫门内的仁寿殿,是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她所居住的乐寿堂,至今仍保持着当年的原貌。光绪居住在玉澜堂,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曾被囚禁于此。还有德和园、谐趣园等。乐寿堂西边是长廊,长达728米。每根梁枋上都绘有彩画,内容有历史故事、传统戏剧、西湖风景、花鸟虫鱼等,绚丽多彩。长廊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像颐和园这样的长廊是少有的。排云殿金碧辉煌,是慈禧庆祝诞辰接受百官朝贺之处。铜亭,高7.5米,用41.4万斤精铜所铸,是帝后命喇嘛念经,为他们祈祷求寿的地方。在昆明湖畔还有一堤模仿杭州西湖苏堤,堤上架有6座形式不同的桥,即西堤六桥,其中尤以半圆高拱的玉带桥最为优美。半圆的桥洞与水中倒影,虚实相合,宛如一轮透明的圆月,在水面上浮动荡漾,十分动人。东部湖上的南湖岛,有山石垒成的假山及龙王庙等建筑。南湖岛由一条长150米、宽8米的十七孔桥和东岸相连,桥栏的望柱上雕有500多只神态不同的狮子。在离十七孔桥北边不远的东堤上,有一头伏卧的铜牛,两角耸立,双耳竖起,似若有所闻,回首顾盼之态。它是乾隆帝沿用大禹治水时用铁牛镇服水患的故事而铸造的,并在牛背上用篆文铸了一篇80字的《金牛铭》,以神牛永镇昆明湖而祈神保佑他的王朝。在昆明湖西北岸边,长廊尽头停泊着一条用汉白玉石雕砌成的大石船,即是著名的清晏舫(石舫),以观赏湖中景色并寓意清王朝如磐石般坚固。此外尚有知春亭、听鹂馆、佛香阁等等,这些建筑分布在山水林木之中,其布局可谓集我国造园艺术之大成,尤以园外西山、玉泉山群峰为借景,空间分外开阔,气魄宏伟,手法巧妙,成为“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典范。园中阁耸廊回,水秀山清,金碧辉映,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由于慈禧、光绪在园内的活动,使此园与中国近代史关系密切。辛亥革命后,于1914年开放,1924年正式辟为公园。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刚解放的北平,当晚就在颐和园益寿堂设宴招待北平的爱国民主人士。4月29日,毛主席在《和柳亚子先生》诗中写下了“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的名句。新中国成立后,经不断修缮,使颐和园旧貌换新颜,它每天接待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已成为世界知名的游览胜地和古典园林建筑的楷模。邮票画面为颐和园的昆明湖和万寿山的优美景色。

图6-2【北海】位于北京西城区故宫和景山的西北,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规模宏伟的一处古代帝王宫苑。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其中湖泊面积约占1/2以上。早在公元9世纪,辽代即已在此建瑶屿行宫。金灭辽,建中都,并大兴土木,于1170年始,先后在这里建瑶光殿、广寒殿。挖沼堆团城和环湖小山,又从汴京(今开封)运来大批太湖石,在岛上叠假山,并命名水为西华潭、山为琼华岛,上建大宁宫,把它建成一座精美的离宫别馆。元世祖忽必烈三次扩修琼华岛,并以此为中心建大都城,成为现在北京内城的基础。其山为万岁山,水为太液池,增建仁智殿。明、清两代的北京城,基本上沿袭元大都的旧制。明代称北海,并在太液池北岸修筑五龙亭,中有曲桥相连,犹如五条彩龙在水边嬉戏。清顺治八年(1651)在已于1579年倒塌拆除的广寒殿废址上建藏式白塔,塔前建白塔寺(今为永安寺)。从清乾隆时起,又多次施工,在琼华岛周围修建许多亭台殿阁,又在北岸修建了蚕坛、阐福寺、西天梵境、万佛楼、小西天、观堂、镜清斋等。使北海具备了今天的规模。在徵观堂的东北部,还有一处“九龙壁”,高5米,厚1.2米,长27米,全部用五彩琉璃砖、瓦所砌,两面各有9条蟠龙,在云雾中作战斗之姿,无一处同,下衬无边海水,色彩鲜明,造型优美生动,数百年来没有改变。综观北海,其全园布局以琼华岛为中心,南面寺院依山势排列,直达山麓岸边的牌坊;一桥横跨,与团城的承光殿气势连贯,遥相呼应。北面山顶至山麓,亭阁楼榭隐现于幽邃的山石之间,穿插交错,富于变化。山下为傍水环岛而建的半圆形游廊,东接倚晴楼,西连分凉阁,曲折巧妙而饶有意趣。整个布局既有江南园林精微纤细之趣,又有北方园林端重大方之风,1925年即辟为公园。邮票画面为北海公园的主体,即琼华岛与白塔、太液与永安桥的胜景。

图6-3【天安门】位于北京市区中心,原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历时三年,于1420年建成,称“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重建,改名为“天安门”。它是在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基座上,由每块重达24千克的大砖,砌成10米多高的宽阔坚实的砖台,在其上修建的金碧辉煌的城门楼。城门楼形似大殿,高达33.74米,重檐飞翘。雕梁画栋,黄瓦红墙,壮丽异常。它东西宽9间,南北进深5间,合封建社会中象征帝王之尊的“九五”之数。城楼屋脊的两端,有龙头形吻兽作装饰。前后四条垂脊也有龙、凤之类的吻兽,传说此为“九脊封十龙”,意即每天有10条龙来守卫宫殿。梁坊上有彩绘装饰,也有龙的形象,使整个城楼显得堂皇而庄严。城楼下开5个门洞,称为“五阙”。门楼前有护城河环绕,称为金水河。河上并列石桥五道,即为金水桥。桥下均为三孔,桥面均为白石,桥侧均有石雕栏杆,桥与门洞相对应,正中为御路桥,专供帝后经过;两旁为王公桥;两边为品级桥,为三品以上官员经过之路;而四品以下,则只能绕道而行,无权过此金水桥。在天安门前后,尚有洁白石柱四根,称作华表,它本是古代群众刻写意见(原为木柱)之处,后来逐渐演变成帝王宫殿前的装饰品。这四根华表均由须弥座、柱身和柱顶三部分组成,满布精美雕刻花纹,白云蓝天之下更显华丽,也更加衬托出天安门的雄伟。门楼之下,还有石狮两对,金水桥南华表旁为守桥的狮子,桥北的是守天安门的狮子,用狮子守卫皇宫的大门和桥梁,更增加了皇家的威严和气势。在天安门前,有一宽大的东西横街和一南北纵深的广场,称作天街,它是帝王与臣庶分隔与联系的地方,如今已扩建为天安门广场。天安门正是以天街、金水桥、华表、石狮等组成了自己宽阔而雄伟的布局。新中国成立后,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已经成为新中国的象征,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图6-4这枚邮票的设计与发行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设计者最先设计的图案,意在表现东方黎明的天安门,彩霞满天,光芒万丈。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审稿过程中,有人提出:天安门“不伟大”、“不美”;天空“阴沉”、“沉闷”;继而发展为天安门上空好似“暴风雨”来临,如同发生了“大爆炸”等等,虽经设计者反复解释并数易其稿,但仍无改变,甚至将“意见”演绎为“天安门前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云云。真是“人言可畏”。终于在1956年6月9日,邮电部领导决定,首都名胜邮票天安门图一枚暂停发行,并于6月12日急电全国“扫数”收回。但在电报发出之前,浙江、江苏、江西省属个别市县局已提前出售,其中江西南昌、丰城售出最多,虽经追收,仍有700多枚流入社会,人们俗称这枚邮票为“放光芒”,至今,已成为万众瞩目的珍稀邮品。邮票图案经修改重印后,于1957年2月20日补发(6-3)。该票为橘红色,而“放光芒”为橘黄色;天安门城楼上空为白云,而“放光芒”则布满浓云,阳光从云缝间射出放射状光束,这也正是“放光芒”名称的由来。

图6-5【天坛】位于北京崇文区正阳门外,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封建帝王祭天和祈祷丰年的地方,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坛庙建筑。初建时名天地坛,坛上有圆殿称大祀殿,嘉靖九年(1530),因立四郊分祀之制,于嘉靖十三年(1534)改称天坛,大祀殿亦于嘉靖十四年(1535)改建,名大享殿。乾隆十六年(1751),大享殿改名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八月,殿遭雷击焚毁,次年重建,于光绪二十二年完工。新中国成立后,于1970年重修。祈年殿分3层,高38米,直径32.72米,殿内正中4根龙井柱高大粗壮,象征一年四季。中层12根金柱代表12个月,外层12根檐柱表示12个时辰。这28根巨大木柱支撑起高大沉重的三重檐,体现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独特的柱梁斗拱构架的特点。邮票画面为祈年殿的外貌。天坛整个占地面积约273万平方米,有垣墙两重相围,形成内外坛,且垣墙呈南方北圆状,象征天圆地方。祈年殿在内坛,其南有圜丘坛,北有祈谷坛,形成了整个天坛建筑的布局。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入侵,天坛均遭严重破坏。1913年曾供外国人游览,1918年正式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已辟为天坛公园。

图6-6【太和殿】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之内,俗称“金銮殿”,位居故宫外朝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之首,是皇帝即位、寿辰、节日庆贺、颁布诏令等大典的地方。始建于明初永乐四年(1406),名奉天殿,但于永乐十八年(1420)四月毁于雷火,正统六年(1441)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方用太和殿名称。现存建筑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殿前有一大门,名太和门,广九楹,重檐歇山顶,面积1800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大门。门南广场内有一金水河,即内金水河,长200多米,上跨石桥5座,进太和门即为外朝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太和殿。殿面阔11间,纵深37.2米,东西横广63.96米,通高37.44米。外有廊柱72根支撑梁架,重檐庑殿式屋顶。殿内设有金漆雕龙皇帝宝座,座后有雕镂极精的围屏。座旁有沥粉贴金缠龙金柱6根,每根高12.7米,直径1米。座顶正中的藻井悬有蟠龙衔珠,天花板、梁、枋均绘饰缤纷彩画。太和殿面积共为2380平方米,由55间房屋组成,它与中和殿、保和殿共建于一高达8.13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更显大殿之伟岸气魄。太和殿前有一广场,面积约3.6万平方米,可容纳万人朝会,两侧有东西廊庑32间,为外朝区辅助用房。太和殿是故宫中最雄伟壮丽的建筑物,也是全国最大的木结构殿宇,它突出了天子“九五”之尊的地位,也显示了我国古典建筑的伟大。邮票画面为太和殿的雄姿。每逢朝会盛典,外朝区三大殿,尤其是太和殿场面极其盛大隆重。殿前18座铜鼎炉、铜龟、鹤形香炉都燃起松柏枝,殿内的铜炉点燃檀香,大殿内外香烟缭绕;殿外仪仗旗帜排列严整,殿廊下的金钟、玉磐等鼓乐齐鸣,王公大臣三跪九叩,山呼万岁,气氛肃穆。

颐和园长廊彩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