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百花园
北岳恒山,亦称太恒山、元岳、紫岳、恒宗和常山。它西起雁门关,东接太行山,南障三晋,并瞰云、代二州,横跨晋、冀两省,东西绵延200多千米,号称108峰,高低错落,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峨耸峙,气势雄伟。其主峰居于山西浑源县西南,海拔2017米,山高为北岳之冠。天峰岭和翠屏峰,是恒山主峰的东西两峰,双峰对峙,浑水中流。徐霞客赞曰:“伊阙双峰,武夷九曲,俱不足拟也。”古往今来,以奇险雄居天下。据考证,此处在远古时代是个大湖泊,历经造山运动,地面上升,形成了山脉。恒山由寒武纪奥陶系石灰岩构成,由于构造运动强烈,断块隆起,沟谷切割较深,峰峦均呈尖形;再加上控关带水,地势愈加险要,因此,恒山自古以来,便是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的重要通道和兵家必争之地。西汉飞将军李广、唐初骁将尉迟恭、明初大将徐达、清初摄政王多尔衮,都曾在这一带挥兵鏖战,建功立业。
传说四千多年前,舜帝北巡至此,见山势险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为北岳。秦始皇时,朝封天下十二名山,恒山被推崇为第二山。汉武帝进行神山封禅活动时,再次确认恒山为北岳。司马迁在《史记》,便有“北岳,恒山也”的记述。历代帝王,多亲临或派使臣去恒山朝圣。文人墨客,雅士名流,如李白、贾岛、元好问、徐霞客等等,均去游览抒怀,留下吟诵诗文。另外,从汉代起,还有北岳为河北曲阳一说,至今,曲阳县还有一座建于北魏时期颇具规模的北岳真君庙。清代顺治帝为此曾下诏,祭北岳必去浑源恒山,作为定论。西汉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庙。明、清时已经寺庙群居,规模很大,人们称之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经历风雨沧桑,至今仍存有较大寺庙十余处,如恒宗朝殿、北岳寝宫、魁星阁、三清殿、悬空寺等,这些庙宇多依山势而建,或高耸危崖,或幽嵌石窟,或独立险峰,或巧附绝壁,构成了恒山古建筑奇险玄幻之特色。恒山又因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留下了许多关隘、古城堡、烽火台等古战场遗迹,形成了恒山人文景观不同于其他四岳的突出特点。恒山古有“十八景”之说,均各具特色,如悬根松,又称“四大夫松”,形状奇特,别具风韵;紫芝峪,草木丛生,曲折幽奇,峪内有灵芝生长;苦、甜井,两井南北相距仅一米,而水味各异,甜井深数丈,井水取之不竭,可供万人饮用。还有产生在这里特定环境和时间中的自然奇观,如金鸡报晓、五羊游云、岳顶松风、夕阳返照等。登恒山,从浑源县城出发,东南行四千米,即进入幽深的金龙峡谷,此处峭壁侧立,石夹青天,最窄处不足三丈,自古便为绝塞天险,交通要冲。北魏时,道武帝发兵数万,在此壁山凿道,作为进退中原的门户。宋代时,杨业父子曾在这里凭险据守,抵御外族入侵。从金龙峡谷再上,便到“石门峪口”,从这里可望西壁山腰的悬空寺,越小桥,攀栈道,游览悬空寺。而后向南,登梯式栈道,即到恒山水库大坝,从坝顶向东,过隧道,约行两千米,有一分道口,往北便是通主峰的山道。沿山道而上,经大字岭、望仙亭,来到一个陡峭路口,此处因狂风起时声若虎啸,而得名“虎风口”。其前面的“果老岭”,相传我国神话中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张果老,便是在这里隐居潜修后骑驴升天的。岭东有一险峰,传说有姑嫂在此投崖成仙,故名“舍身崖”。又因此处夕阳西下,云成紫雾,缭绕岩前,景色瑰丽,而称“夕阳岩”。过果老岭就到了恒宗朝殿,它是恒山最高最大的建筑,建于明弘治年间。大殿正中的神龛里,端坐着头戴天平冠、身披朱绫袍的北岳大帝。山门两侧为青龙、白虎殿,殿前廊下有记述恒山历史的数十块石碑。朝殿周围还有会仙府、御碑亭、文昌阁、纯阳宫、九天宫、十王殿、琴棋台、连云谷等景观。从朝殿继续向上,便到了恒山绝顶,从这里,可尽览恒山群峰迤逶、地阔天低的壮观景色。
这套《恒山》特种邮票,为五岳名山系列邮票的第四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