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邮票解析

图6-1【天台晨曦】天台峰又称天台正顶,海拔1325米。九华山最高处的寺庙地藏寺即坐落于此。寺的正对面是十王峰;左侧是龙头峰,其上有平台,约20平方米,台上有捧日亭,亭六角形,前立铁鼎,有铁栏环护;右侧是千尺绝壁,前人有“石梯云折断,松涧水飞还”绘其险,有“从此置身千仞上,不须别处觅蓬莱”述其境。相传金乔觉初到九华山曾在此修炼,故凡来者均到此观光朝拜,有“不上天台,等于没来”之说。从地藏寺往后几十米处为“云峡”,有巨石两块,并立为门,下宽上窄。从岩隙仰视,蓝天一线,故又名“一线天”。“天台晓日”为九华十景之一,拂晓前,伫立捧日亭上,远瞩东方,天际微明,幻出无数条暗红色长带,慢慢扩散,只见云海茫茫,苍山点点,瞬间,一轮红日,喷涌而出,霓霞弥漫,金光满天。南宋左丞相、诗人吴潜有诗赞曰:“一莲峰簇万花红,百里春风涤晓风。九十莲花一起笑,天台人立宝光中。”

图6-2【百岁禅宫】百岁禅宫又名万年禅寺,位于九华山摩空岭上,依山而建。殿宇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含99.5间房舍,颇壮观巍峨。上下五层楼阁,曲折相通,可容五千人。东壁以悬崖为基,西临九华峡谷,形势险峻。宫前有石碑记载,明万历年间,河北宛平僧人海玉(字无瑕),云游五台山和峨眉山后,“爱九子之灵气,慕地藏之宗风”,来到这个莲花佛国,在摩空岭结茅而居,名摘星庵,长年以野果为生,戒律清严,修行刻苦,并用指血写经书数部,寿110岁圆寂,人称“百岁公”。其肉身三年不腐,被寺僧装金供奉,改摘星庵为“百岁宫”。崇祯三年(1630)敕封为“应身菩萨”,并扩建庙宇,御题“护国万年寺,钦赐百岁宫”。1983年,其肉身被重新贴金,他写的血经珍藏在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图6-3【肉身宝殿】肉身宝殿位于神光岭头。现存殿宇为清光绪年间整修,建筑面积705平方米,高15米,红墙森森,顶覆铁瓦,四周回廊石柱环卫,重檐斗拱,画栋雕梁,面阔三间,进深16米,地铺汉白玉石,殿内中央为1.8米高的汉白玉塔基,上矗七层八方木质宝塔一座,高17米,每层每方均设有佛龛,供奉着地藏佛像。塔两侧有十王立像拱侍,塔内是地藏肉身所在的三级石缸。殿前石阶81级,殿后半月形瑶台,台上列铁鼎,称“布金胜地”。这座“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的建筑结构独具特色,实属罕见。1992年,九华山管理处与佛教协会将该殿重新拆建,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面貌。

图6-4【祗园夕照】祗园寺坐落在九华山化城寺东插霄峰西麓,又名祗树庵、祗园或孤独园。据说释迦牟尼在世时,所住之处既不称寺,也不称院,而称精舍或园,所以后人把祗树庵改为祗园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咸丰时毁于大火,同治年间重修,光绪年间,又扩建了大雄宝殿。此寺规模之大,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首,主要建筑有灵宫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等九座单体殿宇,前为宫殿式,后为民居式,建筑面积5157平方米,为九华山最大的寺庙建筑群。走进寺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哼哈二将,威立两厢;二进门有四大金刚塑像;三进门便是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巍峨雄伟,规模居全寺院之冠,也是山上唯一的宫殿式庙宇。砖石粉墙,琉璃铺顶,结构精巧,回旋曲折,殿首进门楼宽五间,高三层,门头三层檐廊,梁栋周围饰以彩绘,内容为玄奘取经、水漫金山、渭水垂钓等故事;殿中供奉着三尊大佛,大佛后面为海岛、观音斗鳌鱼等佛教故事的塑像。祗园寺背依摩空岭,置身翠峦葱岭之间,殿宇威严高大,寺庙气派轩昂,每当夕阳西坠,回望一片朦胧,轻烟缭绕,变幻莫测,给整个祗园寺带来几多神秘,几许娇娆。

图6-5【大鹏听经】相传金乔觉曾在天台峰下的古拜经台诵经,为此僧人建寺以为纪念,名为“大愿庵”。该寺为一组狭长的建筑群。殿为三进,有大雄、地藏等殿,从大雄宝殿上石阶十余步即到金乔觉诵经遗址。寺外有鹰峰,又名“大鹏听经石”,俗称“老鹰爬壁石”。它是一块高约20多米的巨石,下临深渊,从侧面看,酷似一只巨大的老鹰紧贴岩壁,两翅和尾羽收缩,双眼紧闭,犹如正凝神倾听经文,有传说此石原为一只作恶的苍鹰,只因听经而感悟,弃恶从善,终成正果,化作奇石,永久留在此山。

图6-6【凤凰古松】此松位于中闵园回龙桥北侧,传为神僧怀渡手植,距今已1400余年。高1.68米,胸径0.99米。枝分三股,中间一股突起,曲形前冲,如凤凰翘首;一股微曲平缓而下,似凤尾垂地;另一股斜伸微翘,分为两枝,似凤凰展翅。据专家考证,此松为台湾松,“凤凰”鹤立,不同凡响。清代礼部尚书吴襄称之为“天下奇松”。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叹其为“天下第一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