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邮票解析

图4-1【长城之春】邮票画面为八达岭的春天景色。盛开的桃花一片粉红,古老的长城从严冬中苏醒。

图4-2【长城之夏】邮票画面描绘了八达岭的夏日。茂密的树木郁郁葱葱,古老的长城恰似一条游龙,夏日里,它浮游于翠浪碧波之上,何等活泼、有力而生动。

图4-3【长城之秋】邮票画面为八达岭的秋天,枫叶已经深红的景色。

图4-4【长城之冬】邮票画面为八达岭的冬天。皑皑白雪,银装素裹的景色。

小型张【万里长城·山海关】画面为蜿蜒万里的长城雄姿。

山海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的山海关区。据《临渝县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将徐达在此筑城,建关设卫。它北依燕山,南临渤海,置关于山海之间,因而得名。其地势险要,扼关里、关外之咽喉,为东北、华北之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两京(北京、沈阳)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明长城从山海关南面海滨的老龙头,经山海关蜿蜓越群山之巅而向北延伸。山海关城东依长城,辟四门,东曰“镇东”,即“天下第一关”;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远”。各门上都筑城楼,城中心筑钟鼓楼,城外绕以护城河。关周围有军事设施和建筑物,在东门外筑有瓮城,外绕以东罗城。南面老龙头筑有周长500米的宁海城,内有澄海楼,稍北有南翼城,山海关与长城衔接处城上有奎光阁,东罗城有牧营楼,北面城墙上有临阁楼、威远堂,关北有北翼城,关东外一千米的欢喜岭上矗立着威远城。关城周围烽火墩台星罗棋布,彼此呼应。主体两翼建筑在军事上互为犄角,前防后卫,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建筑造型美观,具有民族风格。山海关与附近的南海口关、南水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三道关、寺儿峪关以及城堡、墩台相配合,构成一个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重镇。如今古代建筑多已无存,城墙部分尚完整。小型张内图上是山海关东城门“天下第一关”的外景。其门楼建在一座12米高的长方形城台上,据《临渝县志》载:“东门建楼,高三丈,凡二层,上广五丈,下广六丈,深各半之。”根据实测,城楼高12.7米,东西宽10.1米,南北长19.7米。楼分两层,面阔三间,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8米,建筑面积为198平方米(底层)。楼内外檐桁枋心,均饰以明代彩绘。城楼建筑形式,上为重檐歇山顶,顶脊双吻对称,下为砖木结构。四角飞檐上饰以形态各异的鸟兽,造型美观,栩栩如生。城楼下层中间面西辟门,上层三间均安装隔扇门。上下两层楼的北、东、南三面共开设68个箭窗,供作战时射击之用。在城楼上层西面檐下,悬有“天下第一关”的巨幅匾额。匾长5.9米,字高1.6米,“一”字长1.09米。此匾系明成化八年(1472),由当地进士萧显所书,其字体为行楷,雄劲浑厚,苍健有力。原匾现藏于城楼内,外悬者为复制品。城楼雄踞关上,登临其上,北望长城,南眺渤海,胸襟壮阔,城楼东西向,东为关外,西为关内,南北连接长城。城楼下即是山海关城的券门,券门内原设巨大的城门,可以启闭,以控制关内外的通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几经拨款,进行了重点维修,使之面貌一新,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酒泉县境内,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因城建在嘉峪山麓,故而得名。其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为茫茫的戈壁滩,关前有九眼泉,不涸不竭,清澄如镜,古称“峪泉活水”,为肃州胜景。关城形势险要,自古为军事要地。其平面为梯形,西城墙外侧又加筑了一道厚墙,使防御更为坚固。城墙高11.7米,总长733.3米,关城面积33500多平方米。南北城墙外侧尚有低矮土墙与其平行,构成罗城;东城墙外侧又以土墙围成一个广场。关城有东西二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上面均有城楼,面阔三间,周围有廊,为三层歇山顶,高17米,结构精巧,气势雄伟。柔远门外的罗城,原来也有一个三层的关楼,上悬“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此门已于新中国成立前被毁。在东西两门的北侧,均有宽阔的马道直达城顶。关城四隅有角楼,高两层,形如碉堡。南北城墙的正中有敌楼,三开间,带前廓。罗城西面南北两端也建有角楼。关城正中有一官井,旧有亭,今已废。西面城垣凸出,中间开门,门额刻“嘉峪关”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