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邮票解析

图4-1【苏堤春晓】苏堤俗称苏公堤,是纵贯西湖南北的一条林荫大堤。南起南屏山麓,北接曲院风荷,全长2.8千米。苏堤林木葱郁,百花簇拥,在烟花雾丛中,由南而北隐约地半露着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淡青色的石拱桥,使苏堤更加妩媚多姿。每当春季,漫步堤上,翠柳轻风,碧桃吐艳,春风怡荡,百鸟和鸣,令人心旷神怡。明代诗人张宁描绘苏堤春晓:“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邮票画面即为春日苏堤生机勃勃的清秀景色。

图4-2【曲院风荷】原名“釉院风荷”。曲院风荷原来的规模很小,现已扩大到300多亩,开辟有五大荷池,分别栽种红莲、粉莲、白莲等各种荷花,并建有楼阁、曲桥、长廊等,成为“芙蕖万斛香”的游览胜地。邮票画面在错落的亭院间,微微湖风吹开片片香荷,展示了夏日西湖特有景致。

图4-3【三潭印月】在西湖小瀛洲“我心相印亭”前的水面上,有三座高两米、身为球状、顶呈葫芦形的石塔,这就是著名的“三潭印月”。石塔初为北宋苏轼开浚西湖后所立的标志,禁止在此周围种植莲藕等水生植物,以防湖泥淤塞。原塔已毁,现存石塔为明代补立。塔身中空,周围有五个圆孔,每当皓月当空,塔里点烛,洞口蒙上薄纸,烛光从中透出,宛如许多小月亮,与天空倒映在湖中的明月相映,景色十分迷人。倘逢晴爽之夜,清风徐来,微波轻皱,月景极为幽美。旧传湖中有三个深潭,故取名“三潭印月”。邮票画面上,刻画了三潭在秋夜皎洁的月光下,那种饱含诗意的境界。

图4-4【断桥残雪】断桥,位于西湖白堤东端,为白堤起点的第一桥,系一座两侧有青石护栏的独孔拱形长桥。为何名“断桥”,历来众说纷纭,一为“段桥说”,元代一些诗中常出现段家桥、段桥之名,如钱惟善的《竹枝词》:“阿姊住在段家桥。”杨维桢的“解貂沽酒段家桥”等,因此,有人认为此桥本来俗称段家桥,后简化为段桥,因谐音以讹传讹为断桥。二为“路终说”,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上考证:“断桥,本名宝佑桥,自唐时呼为断桥。”《西湖志》中描写道:“断桥之胜,在春水初生,画桥倒映,带以积雪,则混郎生姿,故以残雪称。”民间传说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和许仙即在此相会,更为断桥蒙上了一层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邮票画面上,以断桥为中心,典型地再现了冬末春初积雪未消,春水初生,拱桥倒映,混郎生姿的胜景。

小型张【杭州西湖】画面主图为杨明义运用水墨画技法创作的“西湖全景”。在小型张的边饰上,有六首名诗为:唐白居易《春题湖上》:“湖上春来如画图,乱峰回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唐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谵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好著丹青图写取,题诗寄与水曹郎。”宋王安石《游杭州圣果寺》:“登高见山水,身在水中央。下视楼台处,空多树木苍。浮云连海气,落日动湖光。偶坐吹横笛,残声人富阳。”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六首西湖诗词佳作,从不同角度描绘出西湖之美,其中苏轼一首,更被人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