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邮票解析

图6-1【碧水晨曦】邮票画面上,高大的棕榈树在微风中舒展着,享受着清晨的气息。丛林中的小鸟,欢快的啁啾。河中的小舟,载着上市的蔬菜、秧苗,正顺流而去。而岸边的两位傣家女,已梳洗完毕,万物苏醒,大地一片生机。勤劳智慧的西双版纳人民,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棕榈树,为常绿乔木,树高7米许。干直立,不分枝,为叶鞘形成的棕衣所包。叶大,集生于顶,多分裂,叶柄有细刺。夏初开花,黄色。核果近球形,淡蓝黑色,有白粉。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各地。叶鞘上的棕毛可以制绳索、毛刷、地毯、床垫、蓑笠等。树干可做亭柱、栏杆。树叶可做扇子,撕裂可代绳索。叶柄茎部的棕毛可以入药,性平、味苦涩,可收敛止血,主治吐血、崩带、便血、下痢等症,一般炒炭后应用。棕榈也为绿化树。

图6-2【傣族村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至今仍沿袭着古代农村公社的形态,每一个村寨就是一个村社的基本单位。邮票画面上,简朴的竹楼,青翠的棕榈,身着民族服装的傣家姑娘修长而健美的体态,以及无忧无虑的轻松脚步,体现了傣家村寨的兴旺和人民生活的幸福。

傣家竹楼历史悠久,古称“干栏”。是一种高脚房屋,近方形状,底层由数根木桩或大青竹为柱支撑,距离地面约2.5米左右,无墙,用来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室内用竹墙隔开,内间为卧室,外间会客。墙壁和楼板用粗竹剖开压平而成,地板富有弹性,壁上一般不设窗户,阳光和气流均从竹缝中透入。屋顶为双斜面,用茅草或瓦覆盖。傣家竹楼是很有特色的房屋建筑物。

图6-3【澜沧虹影】澜沧江水从西双版纳缓缓流过,辽阔无垠的天空,笼罩着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邮票画面上,两个傣家女伫立岸边,仰望神奇的天际,为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所吸引。

澜沧江为我国西南地区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上源为札曲、吉曲,汇合于西藏昌都后,流经云南省西部,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出国境称湄公河,再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在越南南部入南海。全长4500千米(我国境内为1612千米)。流域面积81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为15.39万平方千米)。云南省境内有漾濞江等支流。上、中游穿行于横断山脉间,深谷高山,水流湍急,并多石滩。虹是阳光射入水滴经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的,在雨幕或雾幕上出现的彩色或白色圆弧。常见的有主虹和副虹两种,如果同时出现,主虹位于内侧,副虹位于外侧。主虹称为“虹”,由阳光射入水滴,经一次反射和两次折射而被分散为各色光线所致,色带排列是内紫外红。副虹称“霓”,由阳光射入水滴,经两次折射和两次反射所致。因其多一次反射,所以光带不如主虹鲜明,色带排列是内红外紫。另外,有一种在雾上出现的虹,一般呈淡白色。

图6-4【贝叶古刹】西双版纳的傣家人在新中国成立前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每个村寨都有一座佛寺,其建筑风格与缅甸佛寺相似,习称缅寺。在西双版纳最有名的两处佛教圣地,一是景洪县勐龙曼飞龙寨子北面山顶上的大勐龙白塔,高16.28米,由一座主塔和八座小塔组成,大约建于13世纪。二是建于勐海西18千米的一座小山丘上的勐遮八角亭,高21米,亭底直径10米,亭基高5米,是由12棵10米长的横梁托着10层别致的八角状楼阁,上挂铜铃数十枚,微风过处,铃声清脆,大约始建于300多年以前。现在的建筑,是1978年仿原样所重建。每逢泼水节日,寨子里的人都到这些建筑物前泼水,以示吉祥如意。新中国成立前,按傣家风俗,男子都要到佛寺里去当和尚,学习佛教经文及傣族文化,长大了才“还俗”。有佛寺的地方大多有贝叶树(属棕榈科),因其叶片加工后,可用铁笔刻写佛教经文,称为“贝叶经”。现在,随着佛教在村寨的衰落,贝叶树也日渐减少。邮票画面上,正是在碧蓝的天空下面,一座佛教古刹,被高耸的贝叶树所环绕,自有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氛。

图6-5【版纳月色】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傣家小伙和姑娘们正边歌边舞,达意传情。西双版纳的月夜是浪漫的,也是温馨的。

图6-6【凤凰花开】凤凰木为苏木科的落叶大乔木,高可达20米。它的花瓣呈红色,有黄色及白色的花斑,雄蕊也是红的。由这鲜红的花冠所排列成的总状花序,在羽状复叶的映衬下,远看如一把把火炬在树海碧波中喷辉吐焰;近看像金色的凤凰在树梢枝头婆娑起舞。这种树木,在我国,只有云南、两广和台湾有引种。邮票画面上,一簇簇盛开的凤凰木花,像一团团火焰在蓝天下燃烧,既表现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色,也寓意着傣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