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图6-1【峨眉山麓报国寺】为峨眉山麓第一大寺,是峨眉山的门户,游山的起点。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原名会宗堂,清康熙时重修并改名为报国寺。山门“报国寺”匾额为康熙御笔。建筑雄伟,气势轩昂,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藏经楼等,自前至后逐级升高。四大殿楼掩映在苍楠翠柏之中,寺内香烟袅袅,钟鼓声声。园中花圃亭榭,小巧典雅。寺内藏有明永乐十三年(1415)彩釉瓷佛一尊,高24米。明铸14层高7米的紫铜“华严塔”一座,塔身铸有小佛像4700多尊及《华严经》全部经文。
图6-2【绿荫笼罩雷音寺】明代为观音堂,清初名解脱庵。按佛教说法,凡入山者先在这里解脱尘凡,而出山则在这里解脱险阻,故名“解脱庵”。清光绪十年(1884)改建,更名雷音寺。现仅存一院,踞高岗,临危崖,木柱支撑,建筑悬空,绿荫笼罩,环境幽静。山下有桥名解脱桥,跨瑜珈河上,为游山必经之地。
图6-3【古木耸立洪椿坪】古称千佛庵。为明代楚山性一禅师开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峨云禅师重修,因寺前的洪椿古树,故更名为洪椿坪。古刹雄踞天池峰下,海拔约1100米。殿宇崇宏,廊庑精洁。昔有康熙赐匾“忘尘虑”及对联,均已散佚。惟乾隆所赐对联一副仍悬大殿。寺内有清末刻制七方千佛莲灯一具,高约2米,直径1米,刻纹龙七条,佛像数百躯,工艺高超,雕镂精细。寺院周围,山抱林拥,葱郁幽静。每当炎夏清晨,不时雾雨霏霏,素称“洪椿晓雨”,为峨眉十景之一。洪椿坪堪称峨眉山最佳避暑胜地。
图6-4【朝霞初照洗象池】明代称初喜庵,规模甚小。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扩建为寺。寺前有一个六角形小池,传说普贤菩萨曾在此洗象登山,故得名。殿宇雄踞钻天坡顶,寓于一片冷杉林中,海拔约2100米,游人可凭栏观赏远近峰峦秀色。每当云收雾敛,碧空万里,月朗中天,宛若仙境,李白诗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盛赞这峨眉十景之一的“象池夜月”。从洗象池到九老洞一带,还有著名的峨眉红面猴,沿路向游人索食,甚至入寺玩耍,颇增情趣。
图6-5【云托雾漫卧云庵】建于西峰绝顶,俯卧于白云之上,故名“卧云庵”。此处原有铜造金殿一座,因失火报废,现仅存明成化年间(1465~1487)所铸铜碑存于庵内。登临此庵,置身霄汉,视野开阔,使人飘飘欲仙。再加上白云翻滚,晓雾弥漫,远近景色,变化多端,更给人以许多神秘之感。
图6-6【金顶宝光浮云海】金顶为峨眉山顶峰,原有铜殿一座,中午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山下可见,故名“金顶”。后焚于火,现仅存四壁。山顶云雾缭绕,林木葱郁,东望天府平原尽收眼底;西看贡戛雪山皑皑如玉。“登台轻世界,俯槛小山川。五岳皆培楼,三巴在几筵。”气势极为壮观。在这里还有闻名遐迩的“峨眉宝光”,即在特定的条件下,阳光照射在充满水滴的山顶空气层时,小水滴的衍射使天空出现五彩斑斓的光环,而且还会把游览者的身影也投入其中。这种自然现象,过去误以为佛祖显灵,以至有不少善男信女听从佛祖召唤,纵身跳下了舍身崖。

峨眉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