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百花园

知识百花园

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北方诸侯割据,互相征战杀伐,北方的匈奴、东胡等少数民族也不断趁机骚扰。燕、赵、秦三国为防内忧外患,首先在形势险要之处,修筑起高大的城墙,这就是长城的起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封建政权,于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打败匈奴,然后下令把北方诸侯国修筑的各段城墙连接起来,并加以补筑和修整。补筑的部分超过原来三段长城的总和。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北傍阴山山脉,东到辽宁东部,纵横绵延5000多千米,历史上称为万里长城。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等各代,都先后在与北方游牧民族接境地带进行了修整和延伸。到了明代,因北方蒙古各部经常纵兵骚扰中原地区以及东北女真族的崛起,先后修筑长城18次,大规模的修整就有3次,将过去的土筑城墙部分改为砖石结构,强化了工程质量。到1500年前后,明长城全部修完,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河北省山海关,经过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等省,在崇山峻岭上曲折盘旋,起伏绵延6300多千米,成为我国北方一道气势雄伟的人工屏障。我国劳动人民克服了千难万险,巧妙利用自然地势,有些地段每隔130米,便修造一座敌楼,作为监视哨所,并在险要处设置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即发出警报。据测算,如果把修筑长城的砖石,用来改筑成高2.5米、宽1.0米的围墙,可绕地球一圈还多。长城至清代已逐渐失去其防御的作用。由于年深月久,风雨剥蚀,人为破坏,而日渐荒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对长城的保护,筹集资金,组织人力,分期补复了多段城墙、城楼和城台,使部分城垣焕发了新颜。

这套《万里长城》特种邮票,画面取材于八达岭一带长城的雄伟风貌。八达岭位于北京延庆县,是长城的隘口之一。关城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两门都是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平台南北各开一个豁口,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砖垛口,京张公路从城门中通过,为通往北京之咽喉。从北门锁钥城楼左右两侧,延伸出高低起伏、曲折连绵的万里长城。八达岭附近地势复杂,长城则依环境而建,高低宽窄不一,陡峭之处墙身就低一些,平坦的地方墙身就高一些。墙的外部在条石台基上,用大块墙砖筑砌,内部填满碎石或用黄土夯实,墙身顶部地面铺方砖。内侧为宇墙,外侧为垛墙。垛墙上方有垛口,下方有射眼,以便瞭望和射击。在山脊的高处、城墙的转角或险要处,均筑有堡垒式城台,高大的称空心敌台,多建于要冲处,为上下两层,上层顶为平台,供瞭望;下层为空屋,可驻兵或贮存粮草武器。低矮的称附墙台,多建于平缓处,骑墙而筑或凸出墙外,其高度与城墙相等,台四周也有垛口和射眼,是古代战争中攻守兼备的理想工事。八达岭长城为整个长城的代表建筑,是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