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邮票解析

图4-1【中岳古庙】位于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嵩山原有太室祠,始建于秦。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游嵩山时,下诏扩建,约在北魏时改今名。庙址屡有变迁,唐代中叶始定于现址。唐宋年间盛极一时,现存为清代重修后的规模,为河南最大的寺庙建筑。整个庙宇构筑在坦缓的山坡上,坐北朝南,由低到高,山峦环拱,翠柏掩映,红墙绿瓦,金碧辉煌,气势巍然。庙门南有太室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庙阙。门前有汉代石翁仲雕像一对,为象征性的守门人;月台上有清代石狮一对,张牙舞爪,虎视眈眈。从中华门起,经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到御书楼共11进,长达1.3千米,面积10余万平方米。有楼、阁、宫、殿、台、廊、碑楼等建筑400余间。特别是中岳大殿,计45间,方圆120米,面积920平方米,红墙黄瓦,气势雄伟,庙内有唐宋以来的古柏300余株,金属铸器和石刻碑碣百余座。尤以北魏的中岳嵩山高灵庙之碑最为驰名,是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庙前石翁仲刀法古拙。北宋铸造的四大铁人,气势威严,堪称汉代石刻艺术和宋代铸造艺术的佳作。

图4-2【嵩门待月】嵩山南麓有座法王寺,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寺东玉柱峰西壁下,有两座山,山峦对峙,嶙峋崛突,其状如门,故称“嵩门”。每逢仲秋月夜,一轮明月从这半圆形的门中缓缓升起,皎洁月光使群山披上一层银装。而从法王寺往北,不远处还有巍然屹立的四座古塔,其中西南角一座,即为“法王寺塔”,平面正方形,高约40米,密檐式,外廊呈抛物线形,塔身以上为15层密檐,檐间有假门窗,通体用白灰敷皮一层,塔身南面辟圆券门,门内有室,室内供奉着汉白玉雕阿弥陀佛一尊,是明代周王朱有燉因生子还愿所献。据《嵩书》记载,此塔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赏月之人,登上山坳,坐在法王寺月台上;或登临塔内,凭栏远眺,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或颂酒欢歌,观赏秀景,直待日出“嵩门”,常常时过三更,银月西斜,仍迟迟不愿离去。

图4-3【嵩林晴雪】嵩山少林寺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寺院,是中岳嵩山最负盛名的名胜古迹。在它的门前,有一块巨大的斜石板,每逢夏季中午,雨后初晴,映着日光,银光反照,游人站在少林寺方丈室前面的月台之上,举目南眺。可看到绿色山峦之中,闪着一片银光,恰似白雪一般,故称之为“少林晴雪”,也叫“少室晴雪”。

图4-4【嵩山如卧】“嵩山天下奥”,“横卧九州五岳之中”。登临耸立于层峦叠嶂之巅的嵩山最高峰,即海拔1492米的峻极峰,放眼四望,群峰起伏,横亘天地,万山蜿蜓,逶迤连绵,如猛虎蹲伏,似金刚醉卧,稳定厚重,气势磅礴。

嵩山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