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图4-1【少林寺山门】少林寺山门为少林寺现存主要建筑之一,由正门和东西两个掖门组成。中间的正门建筑在两米高的砖台上,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红墙绿瓦,方门圆窗,朱檐雕梁,气宇轩昂,四支飞檐犹如振翅欲飞的大雁,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门前砌有17级高的青石台阶,台阶两侧是一对高约两米的大石狮,为明代刻立。石狮周围,古柏参天,郁郁葱葱。山门外有石坊两座,东西对称,形制相同。这座山门重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1974年落架翻新如初。门额上方悬有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清圣祖玄烨题写的“少林寺”三个金字的黑漆方匾,高90厘米,宽193厘米,笔力圆润刚劲,在“林”字上方雕有九厘米见方的“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山门内的弥勒佛仰坐龛中,笑意盈盈,山门后的甬道两旁为排列有序的四行碑石,称作“碑林”,“大半出自名人笔”,镌刻着唐宋以来著名书法家苏轼、米芾、蔡京、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的真迹。
图4-2【少林寺塔林】少林寺塔林建于少林寺西约500米处许的少溪河北岸的山脚,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为少林寺历代主持和素负盛名高僧的墓地。史籍记载,这里原有大小佛塔500余座,现存自唐至清千余年的砖石墓塔240余座,其中唐塔两座、宋塔三座、金塔十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清塔十座、其他题记不清者二十余座。塔的大小规模、高度、层数、直径等均是按照死者生前的地位、佛学的修养程度、徒弟的多少、威望的高低和寺内当时的经济状况等条件修成的。造型各异,风格多样,为我国最大的塔林建筑群,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艺术和雕刻、绘画艺术的宝库。其中日本僧人邵元撰写的照公和尚塔(建于1339年)塔铭及天竺和尚就公塔(建于1564年),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
图4-3【众僧徒习武】少林武功,素负盛名,这是历代少林僧众勤学苦练的结晶。走进少林寺山门,穿过碑林,尽处便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天王像。少林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后面石阶之上,便是历代主持居住的方丈室,幽雅清静。方丈室后面的达摩亭,供奉着达摩铜像,存放着经卷,各种仪仗、祭器、乐器等。千佛殿是少林寺最后一座殿堂,坐落在宽大月台上,气势雄伟,殿内东、西、北墙壁上有大型彩色壁画,即五百罗汉朝毗卢,线条洗练,形象生动,据考证系明代作品。殿内砖砌地面上,有排列成行、深约20厘米的陷坑,这是历代僧徒长年习武而踩下的脚窝遗迹。在千佛殿东,就是白衣殿,殿内有壁画多幅,左山墙上为徒手心意拳、六合拳对练;右山墙上是僧徒手持各种器械对练。邮票画面即取自这里的“寺僧徒手搏斗图”,12对僧徒对练,招式刚劲,形态生动;石阶上主持、方丈在督察指导,构图栩栩如生。
图4-4【十三僧救秦王】邮票图案亦取自白衣殿内的壁画。唐朝成立之初,原隋朝大将军王世充称帝,国号为“郑”,继续与李唐政权相抗衡。620年7月,李世民挥师征讨,此时,王世充在嵩洛屯驻大兵,实力相当雄厚,又占据了原属于少林寺的柏谷坞庄园,构成了威胁。因此,当李世民到洛阳讨伐被王世充和窦建德围困时,少林寺以昙宗为首的十三僧下山救主,生擒了王世充的侄子和部将王仁则,使李世民脱险取胜,立了大功。战后,昙宗被封为大将军,其余12人被赐紫罗袈裟,又赐封少林寺大片土地,使少林寺名扬四海。少林寺内至今尚存有《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上面刻着李世民登基后给少林寺僧徒的敕封圣旨,赞扬他们救驾助战的功绩,背阴还刻有十三僧的名字和封号。

少林寺正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