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百花园
当今世界,无论是祖居大陆的中国人,还是置身异国的海外赤子,无不承认自己是龙的传人,是炎黄二帝的子孙。黄帝,这位五千年前氏族社会生活在黄河流域一个部落的首领,姓公孙,名轩辕,天才幼慧。墨子曰:“年逾十五,则聪明心虑无不徇通矣。”能“抚万民,度四方”。据传说及史料记载,黄帝部落充分利用那里气候温和、土质肥沃的自然条件,把游牧和半游牧的生活,逐渐过渡到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使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并逐步发展强盛起来。于是,“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先后进行了几次规模宏大、血流成河的战争,击败了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形成一统天下的格局,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其在位百年而崩,时年111岁。”司马迁称“雍州积高,神明之奥”,即中华文治之发祥启于黄帝。传说他有许多创造发明,如农桑、养蚕、医药、舟车、文字、音律、历法、算数等等,塑造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深为人民尊重、爱戴和怀念。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历史上的尧、舜及夏、商、周、秦等历朝的君王,都是他的后裔。黄帝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和象征。
在华夏大地,河南、河北、甘肃等地都建有黄帝陵。但据《史记·五帝本纪》和《黄帝本行纪》中记载:“黄帝崩,葬桥山”之说,地处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之巅的黄帝陵和山下的黄帝庙,自汉代起,便一直被视为正宗。这令县原名翟道县、中部县,于1944年改名为黄陵县,即起因于县内有此黄帝陵。桥山黄帝陵相传建自汉代,唐代宗大历中期在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下诏移建今址。元至正,明天启、崇祯,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及后期叠有修葺,均有碑记载或录于县志中。每逢清明佳节,从古至今,从官方到民间,从秦川儿女到海外侨胞,赴黄陵祭祀者,络绎不绝。无论贫富贵贱,不管政治信仰,只要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黄帝便是你的祖先,便是你的根,便是团结的源头。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便派人员前去扫墓。1937年毛泽东主席派林伯渠为代表,专程致祭黄帝陵墓,举行民族扫墓典礼,激励国人,团结抗日。国共两党也在抗战期间,曾两次共祭黄帝陵,表达全民族共同抗日的信念。1962年4月,国务院正式公布黄帝陵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墓编号为古墓葬第一号。1983年4月5日正值清明节,发行这套《黄帝陵》特种邮票,自有其独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