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邮票解析

图8-1【珠洞剑石】邮票画面为伏波山麓的珠洞剑石。伏波山位于桂林市区伏波门外漓江边,西接陆地,东枕漓江,孤峰挺秀,遏阻江流。每当江水陡涨,波涌浪翻之际,即有迁阻回澜之势,以此名为“伏波”。这里景致奇特,岩洞清幽,素有伏波胜境之称。还珠洞在伏波山南麓,唐代称东岩。洞内有一条下垂的奇石,长势特异,高约丈余,离地寸许,这就是有名的试剑石。有诗云:“插水峭崖就有路,垂天怪石本无根。”因其悬空而下,离地空隙,像用剑砍成,故名“试剑石”。一说是揭谛神试剑处;一说为马伏波试剑处。石前即伏波潭,潭接漓江,碧水清澄,倒影隐映。洞壁上留有不少古代石刻和佛像,即称“千佛岩”。岩内有唐代摩崖造像200多尊,其中以唐宋伯康造像和造像记为最著,刻于唐大中六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是宝贵的佛教艺术杰作。洞内摩崖石刻甚多,最早的为唐咸通四年(863)桂管观察使赵格和摄支使刘虚白的题名。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的自画像及其题名,范成大的鹿鸣诗等均清晰可辨,是研究唐宋以来绘画书法的珍贵史料。

图8-2【三山远眺】邮票画面上的三座山峰:左边的是穿山,右边的是象鼻山,中间那座状若舰船的是宝塔山。山影重重,若隐若现,形成一种画中有画、山外有山的美妙意境。宝塔山位于桂林市东南,小东江岸边,是座独立的小山,山顶有宝塔一座,故名“宝塔山”。远看又像一艘军舰,又叫军舰山。塔为八角七层实心砖砌,高13.30米,北面嵌佛像,叫寿佛塔,为明代所建。宝塔山左边的穿山月岩,南北通透,如一轮皎月高挂天际。宋吴儆有诗云:“安得短蓬岩下潄,长看清影照赛波。”宝塔倒影,西映入漓江,东投入小东江,远望翠嶂落影,碧波荡漾,峻姿挺秀,宝塔山和穿山并称“穿山塔影”。而象鼻山临江而立,形状犹如巨象伸鼻畅饮漓江水,故名“象鼻山”。山顶平展,北端有明代的普贤塔,远看似宝瓶,又似一柄插入象背上的剑,故有“宝瓶塔”、“剑柄塔”之称。在其鼻与腿之间,有个穿透的大洞,像一轮明月浮在水面,得名“水月洞”,江水贯通,可通小艇。宋代蓟北处士在此有《咏月夜》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洞内外留有大量历代石刻,有南宋诗人张孝祥的《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陆游的《诗札》等等,都十分珍贵。

图8-3【九马画山】邮票画面上为该景点的碧峰青山。九马画山位于杨堤和浪石村处的漓江岸边。是一巨大平直的削壁,高宽各数10米,上面布满了各色石纹,纵横交错,五彩相间,浓淡有致,宛若巨幅壁画。远看可现出各种形态的骏马。据传,当年孙悟空被玉皇大帝召上天庭当弼马温时,曾经大开栏门让天马自由驰骋。一群天马冲出南天门,看到漓江之滨水草丰茂,景致秀丽,就长住不回,至今江畔石壁上还留有这些神马的影像,峰顶上那匹高头骏马,正嘶风长啸;下边两匹银灰色小马,在低头觅食;中间扬蹄飞奔的三匹马,你追我赶;前边鱼尾峰上的是“先锋马”;后边蚂蝗山上的是“落后马”,姿态各异,形象逼真。有诗云:“自古山如画,如今画如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石壁上究竟有多少马?难以准确计数。当地民谣说:“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有几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郎”。古往今来,面对此景,多少人为之赞叹。清代桂林的著名画家罗展,有一首题画山诗曰:“山以画为名,画自天公设。人间老画师,到此寸心折。斯世无荆关(荆浩、关同,均为唐代大画师),画意对谁说。”

图8-4【古榕白鹭】邮票画面为一棵巨大的古榕树和数只飞翔、栖息的白鹭。漓江像一条青绿色的绸带,飘然南去。两岸挺拔的山峰凌空而起,俊秀的群峰倒映江中。古榕沿江而立,点点白鹭,活跃其间。古榕旁边,有一条小河,河上过去有个“扯扯渡”,即过渡的人置身船上,手拉悬在两岸之间的绳索前进,无须划桨摆渡,颇有“野渡无人”之趣。榕树系桑科无花果属,常绿大乔木。种类很多,我国约有120多种。主要分布在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喜欢酸性土壤。榕树粗壮,长寿,四季常青,树冠大,分枝多,亭亭华盖。大榕树的主干十分粗大,高二三十米,树杈可横延数丈,一棵树就能占地二三亩。叶革质,卵形,深绿色,长4~8厘米,基部楔形,全绿,羽状脉。隐花果生于叶腋,近扁球形,径约8毫米,如芝麻大小,被鸟啄食后不丧失生命力,随同鸟粪落下,又能长成小苗。木材褐红色,轻软,纹理不匀,易腐朽,可供制作器具、炭薪等。白鹭属鸟纲鹭科,又称“小白鹭”或“白鹭鹭”。体长约54厘米,全身羽毛雪白,生殖期间枕部垂有长翎两根,背和上胸部分披蓬松蓑羽,生殖期以后消失。春夏两季,多活动于湖沼岸边或水田中,以小鱼等水生动物为食。喜群居,主要生活在长江以南各地和海南岛。在中部地区为夏候鸟,南方大多为留鸟。蓑羽可供帽饰用。除小白鹭外,还有中白鹭,体型稍大;大白鹭,长约90厘米,生活习性均与小白鹭相似。

图8-5【西山夕照】邮票画面为落日余晖中的莽莽群山,描绘了阳朔八景之一“西山夕照”的优美景色。西山即屏风山,为阳朔县城内的一座名山,周围已建成优美的阳朔公园,供人游览。山脚、山腰和山顶,均有风格别致的凉亭,用来纳凉和休息。山的西面建有平台,黄昏在此观夕阳明灭,山岚晚霞、变幻无穷,此即“西山夕照”之来历。这里还有一石突立,高丈余、似巨人,名为西郎山。唐代诗人曹邺(阳朔人)吟道:“西郎何事面西方?欲会东郎隔大江(漓江东岸有东郎山)。自古良朋时一遇,东郎未会恨斜阳。”

图8-6【漓江月夜】邮票画面为夜幕下的漓江,穿峡越谷缓缓西去,农家渔火在江面闪烁的动人景色。漓江,发源于桂林东北兴安县猫儿山,西流经桂林、阳朔、至梧州入西江,全程约437千米。漓江,为桂林山水中独具特色的重要景区,以秀、绝、清、奇享誉天下。特别是从桂林至阳朔约40千米的这一段水程,更是景致奇绝,秀水潆绕,山回峰转;青峦浴水,山水相依;户户农舍,点点渔舟;茂林翠竹,河洲断续;江山如画,分外壮观。可谓漓江之水流不尽,漓江之美说不完。

图8-7【瀑水古渡】邮票画面为山崖下榕荫蔽日的漓江渡口。该渡口位于阳朔城内碧莲峰东南麓峭壁之下。漓江南流至此,遇碧莲峰阻挡,转向东南。此处江段宽约百米,水深10米以上,曾是阳朔县城通往江东福利乡一带的主要渡口,当地人称为“义渡”或“钓台”,而“瀑水古渡”之名则少有人知。经查,“瀑水古渡”并非附近有瀑布而得名,据《阳朔地名志》记载,此渡现名“阳朔渡口”,古称“瀑(bào)水渡”。瀑(bào),即指“喷起的水”。因“该处河床有溶洞,激起滚滚水浪,似大股泉水自河底瀑出。”所以,这里的“瀑水”,并不是指瀑布之水。此渡口开设久远,早在唐代,阳朔人曹邺就曾在此题写“钓台”诗。邮票左下角那块临江岩石上,至今还保留着后人凿刻的“钓台”二字。在碧莲峰临江一侧的石壁上,刻写着此渡于光绪三十一年,由万寿宫文江会捐资,改私渡为免费载客过江的义渡。此渡口直到1978年建成阳朔大桥,才予以废止。

图8-8【阳朔景道】邮票画面为游漓江的最后一景碧莲叠翠的山光水色。碧莲峰东瞰漓江,西临阳朔县城,似一朵含苞欲放的碧莲。山腰建有风景道、迎江阁和鉴山楼。该景道原用青石板铺成,后来改换成当地盛产的红绿相间、花纹似槟榔的槟榔石,从而使景道成为一条彩色石路。沿着风景道上行,可以观看远山近水和历代石刻。山壁上刻有一个巨幅“带”字,寓含着“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个字的笔意。字径八尺,为清代王元仁草书。再置身于迎江阁,从画窗向外看去,一窗一景,窗窗皆画,使人流连忘返,大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