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百花园

知识百花园

经略台真武阁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城东绣江河畔,建在人民公园内的北灵山上,对着中国道教圣地二十洞天都峤山。据容县文史资料记载,远在唐代,容县是岭南五管之一的容管治所,统领14州60余县。唐乾元、大历年间(758~779),诗人元吉(字次山,天宝进士)以道州刺史进授容管经略使。唐乾元二年(759),元吉在此建台,以供观赏风景、朝会习仪和操练甲兵之用,并取“天子经营天下,略有四海”之义而名“经略台”。台长约50米,宽约15米,高约4米,中间夯土,四周砌砖石,土上堆沙约1米厚,上面原有建筑物,后被废弃。至明洪武十年(1377),由于道教的流行,在此建起了道观武当宫,是为真武阁的前身。经历代兴弃,到明万历元年(1573)为奉祀真武帝以镇火灾,在台上建成坐北朝南的真武阁。阁共三层,通高13.2米,面宽13.8米,进深11.2米,全阁用近3000条大小不一的南方特有的格木构件,以杠杆结构原理巧妙串联吻合,相互制约,彼此扶持,不用一件铁器铁钉,协调而牢固地组成一个统一整体。二楼的四根内柱,承受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屋瓦和脊饰的沉重荷载,柱脚却离楼板约三厘米,悬空不落地,这是全阁中结构最为奇特精巧的部分。其方法是在悬空柱上,分上下两层用18根枋子(拱板)穿过檐柱(即底层内柱的上部),组成两组严密的“杠杆式”斗拱,斗拱托承外面宽阔的瓦檐,拱尾托起室内悬空柱本身,以檐柱为支点挑起来。这样,二层楼上的四根内柱就悬空了。实际上,这四根内柱并不起顶梁柱的作用,而是和其他构件连在起,相互制约着,并将它们身上的荷载,利用杠杆原理,分散到底层直通阁顶的八根巨柱上。八根巨柱支撑着全阁的三层建筑,它们不是埋在地下,而是放置在八个石墩子上,且石墩子又是放在一米多深的沙土上,以借沙土的弹性,减少地震时给整个楼阁所带来的影响。

外观呈塔形的经略台真武阁,虽不算高大,但它绿脊金瓦,飞檐凌空,昂首伫立,古朴天成,气势却也堪称雄伟。400多年来,它虽经五次大风暴,四次强地震,如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武庙前旗杆三丈,大风拔起。所过垣墙皆塌,同时经略台东偏柱为雷震击,状如斧折”;咸丰七年(1857),“地震有声,屋宇皆摇”;光绪二十年(1894),“大风雨雹,拔树坏民舍”等等,但至今仍屹立巍然,显示着我国古代工匠的超人智慧。我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曾于1962年1月专程到容县实地考察,并于同年7月在《建筑学报》上发表题为《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结构”》论文,高度评价了这一建筑,他写道:“容县真武阁的杠杆结构在建筑史上是一个罕见的例子。在木构建筑中,乃至在任何现代的金属结构中,主要依靠这种杠杆作用来维持一座建筑物的平衡,是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在真武阁中两个相反的推力却都来自构件本身的内部,像一架天平那样,是‘活’的而不是死的,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从这一意义来说,我们可以说它是建筑结构中的一个‘绝招’。这是我们后代所不得不深为敬佩的。”确为罕见的经略台真武阁的奇特结构,不愧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颗明珠,1982年3月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容县真武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