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图4-1【岱庙晴雪】岱庙,古称东岳庙,泰山行宫。位于泰山脚下旧泰安城与岱顶南天门的中轴线上,它创建于汉代,是历代皇帝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故其建筑完全仿效帝王宫殿与宫城。总面积96000多平方米,现存古建筑150余间。主体建筑天贶殿,建于宋代,高22.3米,长48.7米,宽19.79米,重檐高翘,巍峨峻极,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合称我国三大殿。殿内有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生动描绘了泰山神出巡的宏伟场面,人物多达697个,为我国绘画史、道教壁画史上的杰作之一。邮票画面为雪后岱庙内的风景。
图4-2【盘道通天】登泰山有东、西两条路,一般是东路上,西路下。出岱庙北上约500米的岱宗坊,为登山起点。由此去岱顶,有近7000级台阶,《山海经》上说,泰山从山下至极顶有48里300步,记载颇为详细。而其中最艰辛的攀登要数十八盘,由中天门北望,十八盘如云梯高悬,动人心魄,而登上十八盘,再由南天门回首,又见山道邈远,千嶂俯归。李白诗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写出了南天门的雄伟及登上南天门后的畅快心情。明代诗人陈沂描述南天门“望入天门十二重,悄然飞舞半虚空。千寻不假钩梯上,一窃惟容箭栝通。风气荡摩鹏翮外,目光摇漾海波中。欲求阊阖无人问,但拟彤云是帝宫”。但在东汉以前,盘道未开,登顶之艰不难想象。《后汉书》中形容“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率,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捏石扪天之难也”。至东汉建武三十二年(56),光武帝刘秀封禅泰山,发千人治泰山道。宋元时代,泰山岱顶修建碧霞祠和摩空洞时,为了便于上运建筑材料,又对山道石阶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历经2000年间的漫长岁月,终于构筑出这列入世界之最的通天盘道。邮票画面上,一条无尽无休的羊肠盘道,扭来扭去,顺着长满青藤的两大山体的夹缝中向上延伸,一直插到云霄之中,充满艰险、神奇、幻想。
图4-3【大观雄峰】泰山石刻,是蜚声海内外的一大景观,大约从魏晋南北朝始,文人名士,官吏名流,慕名登临,大多要留下墨宝、勒石纪念一番。十多千米的登山道两旁,岩石上大大小小的题字,至少也有1000处以上,真是灿若群星,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乏名篇佳句,如“登峰造极”、“天柱东维”、“深远高大”、“超然尘表”、“天地同攸”、“置身霄汉”、“壁立万仞”等等,而有不少又取自古代典籍,如:“能成其大”,语出《孟子》;“从善如登”,语出《国语》;“弥高”,语出《左传》;“至哉坤元”,语出《易经》等等。泰山刻石最为精彩的部分,还是在大观峰上,现在,除去已经铲除和风剥尚有痕迹者不可胜数外,篆隶行楷草题刻能辨认者就达80多处。其中,邮票偏右部分的则是最负盛名的唐摩崖刻石《纪泰山铭》,高13.3米,宽5.3米,它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封禅泰山后所书,全文分为四段,二十四行,连同额铭整1000字。刻石内容为叙述封禅始因、规模及仪典过程;颂扬泰山的高大雄伟,庄严神圣;夸耀玄宗前五代唐皇帝的文治武功;抒发自己的治世雄心和发布施政纲要。碑文通篇为八分隶书,笔力道逸婉润,既有古隶遗意,又带中唐新风,大有穷尽开元盛世一代雄才之势。此碑1982年曾全文重新贴金,富丽堂皇、金光闪闪,可谓天下大观之绝。在邮票左侧,则有“云峰”二字,乃清康熙皇帝正楷手书,工整庄重,笔力千钧,为瞩目大作。下面便是大观峰又一著名石刻——清摩崖刻石,此刻石草书大字,龙飞凤舞,风流倜傥,极尽皇家威严气派,此为乾隆皇帝手书。大观峰屹立千载,其刻石伴流云漫雾,傍奇树妙石,互为映衬,极其雄浑壮美。
图4-4【云海日出】登临泰山的最高峰玉皇顶,则是俯瞰尽览泰山全貌的最佳处,玉皇顶又叫岱顶,也叫天柱峰。这里建有玉皇庙,院中央有极顶石,上刻“极顶”二字。尤为可嘉的是站在玉皇顶上的日观亭、望河亭和日观峰上,可观赏到“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四大奇观。正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极目四望,使人倍感天高地阔,心旷神怡。日观峰在玉皇顶东南,峰北侧有一巨石悬空探出,名拱北石,因其“独立烟岚,雄峙东天”,面对“烟波万里推白浪”,故又名“探海石”。在这里观日出,初时仅为一红线,逐渐扩张,绚丽多彩,荡漾如波;久之红云下忽现弓形,须臾呈半圆,其升极速,瞬间跃出海面,光芒四射,壮观至极。邮票画面上,正是展现这一喷薄欲出的瑰丽场面和天下奇观。

泰山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