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图3-1【黄帝陵】位于桥山顶正中,陵高36米,由青砖砌成的花墙墓围48米。陵区占地约4平方千米,遍布参天古柏,郁郁葱葱,大多在千年以上。山环水抱之势,山上山下,风景如画,更有桥山月夜、沮水秋风、南谷黄花、北岩净石、龙湾晓雾、凤岭春烟、汉代仙台、黄陵古柏等黄陵八景,点缀其间,别有一番新意。传说黄帝乘龙升天后,人们将他的衣冠葬在这里。因此,在衣冠冢前,有明代嘉靖年间建立的“桥山龙驭”石碑一座。清代,又建立一座“古轩辕黄帝陵”石碑。碑前是1962年重新修建的祭亭,亭中大理石碑刻是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金字,典雅庄重,古朴醒目。距亭南侧约20米处有一土台,台上立有“汉武仙台”石碑。相传是汉武帝刘彻北巡时所筑的祭陵台,距今已有2000多年。祭陵始自汉代,现存47块碑石,均记载着以后历朝祭扫黄陵之概况,成为黄陵历史的一部分。
图3-2【人文初祖殿】位于黄帝庙内,黄帝庙始建于汉代,当时坐落在桥山西麓。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五年(972)把它迁自桥山东侧约1千米处。大殿为一座面宽七间单檐歇山顶周回郎建筑,眉宇正中悬挂“人文初祖”硕大匾额,意即黄帝为我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最初祖先之意。殿内设有巨大的黄帝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六个大字。殿外的庙院和过亭,存放着数十块历代碑石雕刻,文字多为帝王奠祀黄帝的祭文。庙宇和大殿,历经元、明、清各代屡加修葺,至今仍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进行整修,使之成为人们祭祖寻根之圣地。
图3-3【轩辕柏】位于黄帝庙门内侧。巨柏高19米,下围长10.3米,高耸雄立,势盖群柏。当地人形容此柏之巨时说:“七搂八柞半,疙里疙瘩还不算。”相传为黄帝亲手种植,故名“轩辕柏”,亦称“黄帝手植柏”。另外,在殿阶下还有一颗巨柏,称“将军柏”。传说汉武帝征朔方归来时,曾在此驻跸,并在这棵柏树上钉钉子挂铠甲,至今依稀可见钉痕,常有柏液渗出。巨柏是黄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历尽沧桑、挺拔不屈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