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邮票解析

图7-1【五老峰】位于庐山山区的东南部。山峰陡峭绵延,各自兀立成峰。从山麓明代所建的海会寺仰视群峰,犹如五位老人端坐而得名。但仔细看去又各不同,或像诗人吟咏,或像山民高歌,或像渔翁垂钓,或像老僧打坐。其中以第三峰最险,峰顶有“日近云低”、“俯视大千”等石刻;又以第四峰最高,峰顶云松弯曲如虬,在此可同时远眺长江和鄱阳湖。下有五小峰,即猴子峰、金印峰、石舰峰、凌云峰和旗竿峰,再往下为观音崖、猴子崖,背后山谷有青莲寺,乃唐代大诗人李白当年的读书堂。在夕阳西下之际,由此仰望峰峦叠嶂的五老峰,像一朵矗立天际的金芙蓉。由此李白《五老峰》诗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邮票画面上,为峭立天际的五老峰,云雾缭绕,分外壮观。

图7-2【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海拔1211米。山势高峻,怪石嶙峋,形凹如口,以势含鄱湖、气吞长江而得名。东南汉阳峰古松盘结,北面大月山云雾蒸腾。岭前石坊刻“含鄱口”三字,左右各刻“湖光”、“山色”二字。其上有一座伞形亭即含鄱亭,中央有一个方形楼台,门上题“望鄱亭”三字,是远望鄱阳湖日出之佳地。每当晨光熹微,水天一色,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光万道,彩霞缤纷,是人间稀有之奇景,可与泰山观日出媲美。夜晚登临含鄱口,可见群峰错列,星光灿烂,渔火万点,波光月色,相映成趣。邮票画面上,为含鄱口巍峨的雄姿。

图7-3【黄龙潭】位于牯岭之南,在黄龙寺附近。它是庐山六个以“龙潭”为名的山间流潭中最著名的一个。潭在两山之间,为各种藤蔓所遮蔽,不见日光,更觉幽深莫测。而山外飞瀑,直泻潭中,砰然作响,愈加壮观。虽在盛暑,登临此地,也觉凉气袭人。其他五潭为:乌龙潭、神龙潭、碧龙潭、卧龙潭和白龙潭,点缀在群峦幽谷之中。均各有特色。邮票画面上,为黄龙潭的飞瀑奇观,水沫迸溅,凉爽宜人。

图7-4【日照峰】位于庐山东北部,与牯岭和汉阳峰遥遥相望。每当旭日东升,日照峰沐浴在万道霞光之中,分外威严壮观。长达百米、宽七米的地下大隧道,远望如一座大门,把山上的几条大路联结沟通,从此险道变坦途。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并非描写日照峰,而是“阳光照在香炉峰上”之意。因为香炉峰在庐山南部,与日照峰方向相反,中间隔着牯岭和庐山主峰即汉阳峰,李白不可能同时望见两峰。且日照峰一带并无大瀑布,也不可能遥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倒是香炉峰附近有著名的开先瀑布和马尾水瀑布。因此,这首诗虽然是描写庐山风光的名诗,但与日照峰无关。邮票画面上,为披着彩霞的日照峰,在晨曦中屹立的壮观景象。

图7-5【三叠泉】又名三级泉。元代赵子昂《水帘泉诗》云:“飞天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空碧”,以此又称水帘泉。位于庐山东谷会仙亭旁。据《桑记》记述,三叠泉之水,“出自大月山下,由五老背东注焉。凡庐山之泉,多循崖而泻,乃三叠泉不循崖泻,由五老峰北崖口,悬注大磐石上,袅袅而垂垂练,既激于石,则摧碎散落,蒙密纷纭,如雨如雾,喷洒二级大磐石上,汇为洪流,下注龙潭,轰轰万人鼓也。”站在观山之上,便可见此泉流,如银河倒悬飞泻而下,流经第四纪冰川遗迹的三级台阶折成三叠。谷风吹来,泉水如冰绢飘洒空中,好像万斛明珠,随风散落,阳光之下,晶莹夺目,五光十色。总落差达600多米,秀丽雄奇。邮票画面上,为三叠泉之水,正层层泻来,姿容壮美。

图7-6【石松】在牯岭西边的仙人洞附近。仙人洞是牯岭西北处一悬崖绝壁上天生的石洞。圆门上刻有“仙人洞”三字。圆门1米之外的悬崖旁有一块悬空横石,往北伸展,名“蟾蜍石”,石背裂缝中长出一棵古松,即石松。石上侧面刻有“纵览云飞”四字,上面刻有“豁然贯通”四字。登临纵目,数十里内山丘田野尽收眼底。每当微风徐来,云随风飞,松针相击,蔚为奇观。邮票画面上,为植根于蟾蜍石的石松,挺立于苍天云海之中。

图7-7【龙首崖】位于庐山大天池侧门外数百米处。形似两块巨石,一块直立,深不见底;一块横卧其上,直插天池山腰。上复劲松,下临绝壑,似苍龙昂首,明代诗人刘世杨见状,写下“龙首崖”三字,因此得名。站在崖上,只闻松涛澎湃,山泉洪鸣,古人称之为:“奇绝”。俯视崖下,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崖下即猴子崖、方印石、清凉台、百丈梯等名胜,为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西登庐山之道。龙首崖下1里处有文殊洞,凹入崖壁内2米多,宽约8米,壁外题“文殊古洞”四字,相传为天池寺僧所住。邮票画面上,为巍峨壮丽的龙首崖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