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图3-1【鱼嘴】鱼嘴为沙石堆成的分水堤,形似“金”字,故又名“金刚堤”。堤坝顶端扁平呈圆锥状,犹如鱼的嘴巴,故名“分水鱼嘴”。此堤修在江中,把岷江上游一分为二,东面一支为内江,进入成都平原,以灌溉为主;西面一支为外江,流入原来河道,为岷江干流,50年代曾以排洪为主,兼顾灌溉,以后逐渐成为单一的排洪河。在外江的西面开沙黑总河,灌溉岷江以西的农田,兼具水电效应。邮票画面为鸟瞰式取景,反映的是近景工程全貌。上面横跨大江的索桥,是闻名于世的珠浦桥,此桥历史悠久,唐代称作“竹桥”,以后又有“安澜桥”、“夫妻桥”、“评事桥”等称呼。1964年索桥重建,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桩,扶绳为钢丝绳,外缠竹篾,以维护旧观。1979年因修建外江闸需要,将木桥下移百米,并增建沙黑河亭。现桥长400多米,宽约3米,飞架内江、外江,同外江闸一道,构成沟通东西两岸的要道。
图3-2【飞沙堰】分水堤至宝瓶口之间曾建造三个溢洪道,以拦春水入内江,泄洪水到外江,保持水量的均衡,不至泛滥成灾。第一溢洪道建在鱼嘴分水堤中部,名“平水槽”,因逐渐失效已于1962年报废。第三溢洪道在离堆西侧,名“人字堤”,以洪水过大时,能起到分流作用。最关键的是第二溢洪道,即“飞沙堰”,位于分水堤末端,长180米,宽240米,平均高度2米,系用竹笼装卵石筑成的低堰。当内江进水量小时拦水入内江,大时则把多余的水及夹带的泥沙石块,漫过堰坝泄入外江。从而,既保证下游宝瓶口所需水量,又在内江河口段进行了大量排洪泄沙。邮票画面为平视式取景,反映了河流的平坦开阔。上面低处建筑为伏龙观;高处从左至右建筑为玉垒关、斗犀台(又名斗犀亭)、望娘亭(原名浮云亭)。玉垒关、斗犀台均属1986年建成的玉垒山公园,园门为仿古牌坊,园里有城隍庙、古城垣等遗迹。斗犀台之名源于传说,李冰治水遭水怪阻挠,他化作犀牛在水中与水怪相搏并将其制服。浮云亭之名则源于杜甫“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之诗句。
图3-3【宝瓶口】宝瓶口是玉垒山伸入内江江心的一个砾岩嘴颈部凿开的引水渠道,长80米,宽20米,高40米,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因其状似瓶口,故名。被斩断而留在江里的山岩,形成小小的孤岛,叫“离堆”,高19米,可起到调节进水流量的作用。进入内江的大量洪水和沙石,通过宝瓶口的控制和离堆的顶托,自然地翻过飞沙堰、人字堤而排入岷江干流。在“宝瓶口”的山岩上,还凿有三个石人,以“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来控制水位。都江堰在渠首分出内外两江后,在宝瓶口以下又一分为二,再二分为四,外江西面的沙黑总河也一分为二,形成排、灌兼用的六大干系,构成了灌溉区系网络的主要骨架。邮票画面上面的建筑物为离堆公园内的“伏龙观”,传说李冰父子制服岷江兴风作浪的孽龙后,将其镇锁在离堆下的伏龙潭中,后人立祠祭祀。北宋时改祠为观,并以潭名。今存者为清代所建,由前向后次第升高,最高处名观澜亭,观内除陈列造于东汉建宁六年的李冰石像外,还有都江堰区电动模型展览,便于游人览古知今。此外,堰区还有一处二王庙,内有李冰父子塑像,表达了后人怀念敬仰之情。

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