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搞破坏,其实是在探索世界

孩子喜欢搞破坏,其实是在探索世界

当孩子开始和外界接触时,对于自己遇到的任何事物,他都会用手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偶尔也会把东西摔坏,来看看它的内部构造。假如孩子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那父母可以把家里贵重的东西藏好,给孩子一些安全的家用物品,或是买些耐摔的玩具。这时父母可以慢慢引导孩子,告诉他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可以碰。

实际上,对于喜欢搞破坏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心理是复杂的,父母需要耐心、用心地去发现,而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轻易地以打骂来应对孩子的破坏。

有的孩子会以摔东西来表示“我生气了”,他们在发脾气时希望得到关爱,因为他们需要确认“我还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孩子对现实中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底线,若是让他承受过多的拒绝,对他而言是极其困难的。于是,发脾气摔东西成为他们表达失望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需要保持冷静。

而有的孩子摔了东西,不过是好心办坏了事。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过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孩子见金鱼缸结了薄冰,怕金鱼冻死,就把金鱼捞起来包在手帕里,结果金鱼反而死了。若是这样的情况,父母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着告诉孩子失败的原因,告诉他,自己不懂的事情先要请教父母,自己力不能及的长大了再去做。

小士贴

1.保持宽容心态

父母首先应对孩子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就是孩子学习的过程。不要严厉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明天不给你买新玩具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有时候父母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2.参与到“破坏”活动中来

父母应尽量地鼓励且参与到孩子“破坏”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可以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进行“破坏”,就是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当父母看到孩子把玩具拆了,应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这里面是什么呢?怎么会动呢?”这样引导、帮助孩子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

3.引导孩子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去猜、去想,如闹钟为什么会响呢?为什么会嘀嘀嗒嗒的呢?假如把闹钟的针取掉了,那它还会走吗?还会响吗?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问题提出后,主动带领孩子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4.让孩子当修理工

假如孩子好奇地想知道各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如总想搞清楚不停转动的闹钟里面装了什么,电视里是否真的有个会说话的小孩子,那么当爸爸在修理家中这些东西的时候,不妨让孩子观摩,必要时也可让他参与其中。爸爸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拆卸家中废弃的东西,没有危险性的动手部分则让孩子来动手。

5.让孩子自己收拾残局

假如孩子是无心造成的过失,那父母可以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杯子打翻了,就让孩子用抹布去擦干桌子;玻璃瓶打破了,就让他帮忙拿来扫帚和簸箕,不要随意责备孩子,毕竟孩子不是故意的。

6.多与孩子交流

小孩子通常会有无穷的精力,孩子善于“破坏”的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一颗渴望探索的心。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尤其是对于那些独生子女,应该让孩子多和邻居的同伴玩耍,休息时多参加集体活动。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最近有什么烦恼,或孩子有什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