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采取“三明治批评法”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包括批评和表扬两个方面。批评是为了制止、纠正孩子某些不正确的行为。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还小,不应该对他进行批评,结果让不良习惯在孩子身上蔓延。不批评、不能正确批评孩子的父母无法纠正孩子的行为,有些批评之所以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不在于批评本身,而在于批评的原则和方法运用不当。因此,父母应当掌握一些最佳批评技巧。
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在《谈人的管理》中一书写道:“不要光批评而不赞美。这是我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不管你要批评的是什么,都必须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这就是我所谓的‘三明治式’批评法——夹在两大赞美中的小批评。”卡耐基曾说:“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之后,再听到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这些经验给予父母很大的启发。当父母想要批评孩子的时候,应该事先对他的长处、优点赞扬一番,然后客观地提出批评,批评之后,父母可以再使用一些表扬的词语,或者说一些鼓励的话,这样就可以让批评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结束。这种前后表扬、中间批评的方式,就好像三明治,所以大家称这样的批评为“三明治式”批评。
妈妈下班回来,看见孩子正在写日记,然而作业一个字也没做。尽管很生气,但妈妈还是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说:“在写今天的日记吗?看来宝贝每天都有好好坚持哦,真值得表扬。”孩子点点头,说:“今天我看了一部很有意义的电影,打算写一下观后感。”听了孩子的话,妈妈恍然大悟,原来看了电影啊,难怪作业没做:“那就好,趁着感觉还在就应该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宝贝,今天作业写了吗?”孩子抬头看着妈妈说:“没有呢,我打算写完日记就写作业,在晚饭之前肯定能写完,你就相信我吧。”妈妈点点头,说:“嗯,妈妈相信你,以后记得先写作业,好吗?毕竟日记是业余的爱好,你可以写完作业再写的。”孩子点点头,妈妈又说:“不过,你这样坚持写日记的习惯真好,妈妈应该向你学习呢!”听到妈妈的表扬,孩子笑了。
智慧的父母,总是在批评孩子之前就先肯定他的成绩,然后再真诚地向孩子提出一些需要改正的地方,当孩子从心理上接受了意见后,父母再不失时机地引出自己的表扬之词,更易于让孩子心服口服。有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时会不客气地说:“你真的很笨,我对你太失望。”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之后,会感觉自己已经不被父母关注了。其实,父母可以换一种方式,可以说:“你做作业一向都是最积极的,从来都是按时完成任务,这次怎么没完成呢?妈妈相信一定是有事情耽搁了吧,我想听听你的意见。”这时再让孩子作出回答,就可以找到问题,从而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当把这个问题谈论完之后,再表扬一下孩子的其他优点,对他写作业认真进行表扬一番,这样就可以让孩子真正了解自己的意图和想法,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来做出行动,而同时亲子之间也能保持和谐的氛围,批评也达到了目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孩子在听到批评的时候,肯定不会像听到赞美那样舒服。孩子在本能上对一些来自他人的批评有一种抵触心理,而且他们习惯对自己的行为或错误进行辩解,尤其是当孩子在某件事情作出很大努力的时候,若仅仅因为一点错误就受到批评,他的心里会更加敏感、更加委屈。孩子在进行自我认知的时候,确信自己是可能犯错的,但他们在行为上会试图为自己的错误进行辩解,那是因为他们认知不协调。
小士贴
1.批评在表扬的包裹下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三明治式”的批评方式是很符合孩子的心理适应能力的。孩子渴望来自父母的表扬,并且,表扬应该在他心里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而两头的表扬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如此一来,中间的批评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若父母在表扬孩子之后再进行批评,孩子就会觉得批评在表扬的包裹下显得不那么刺耳,心里就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批评。
2.以事实为根据展开批评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要以事实为根据,这是批评的前提。如果父母事先不了解真相,或者说真相与自己了解的情况有出入,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批评,就会使孩子难以接受。尤其是因为某种原因冤枉了孩子,那孩子就更难以接受批评了。所以,当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状况,准确掌握事实,查明原因,从实际情况出发,这样的批评才显得有理有据,不会夸张,又不会失察,孩子自然心服口服了。
3.父母不要作主观判断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切忌主观行事,当孩子做错一些事情的时候,不能因为自己想当然地认为事情是怎么样,就开始批评孩子,或者挑剔孩子的错误,否则就会造成一系列恶性循环——父母越来越挑剔孩子,而孩子表现越来越差。父母应该在认真听孩子解释后再作判断,以便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
4.批评孩子应对事不对人
父母在对孩子批评时预先要想清楚说什么话,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孩子哪件事有错就指出哪一件事,哪一个环节有问题就说哪一个环节,千万不能以偏概全,抹杀孩子的优点。父母批评孩子时切记,别对孩子作人身攻击,如“你是不是猪啊,做了那样的事情”等,否则会使亲子关系十分尖锐对立,非但无法达到批评的目的,还会产生新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