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题”多,其实是在思考
有的孩子喜欢思考,总喜欢向老师提各种问题;有的孩子心里即便知道老师说错了,也不会与老师说什么,更不会向老师提出来。前者是思考型孩子,后者是情感型孩子。思考型孩子崇尚逻辑、公平和公正,喜欢客观地分析问题,自然地发现缺点,有吹毛求疵的倾向,有时甚至被看作无情、麻木、漠不关心,他们认为只有合乎逻辑的事情才是正确的。不同倾向的孩子体现的行为方式大不一样,思考型的孩子习惯按照原则办事,同时,在语言表达上,思考型孩子常常会说“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让我做”,语言是带有挑衅意味的。所以他们的提问看起来像是在找碴儿,不过,喜欢思考是他们的天生优势,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去观察和发现孩子的优势,不断地强化运用孩子的优势,适时地改善孩子的弱势,而不是批评、指责,更不能去打压孩子的天性。
心理学家认为,3~6岁的孩子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与知识经验,他们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成人的思考,而是表现出自主思维的意愿,他们常常会说:“让我自己想想看。”同时,他们喜欢分享自己思维的成果,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思考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之一,父母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那些不喜欢提问的孩子,应注意丰富他们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事物,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去问他们,启发他们去思考。
对稍微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应引导他们对自己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异同,并按照一些共同的本质,去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比如,在一些实物中,找出哪些东西是玩具、哪些东西是家具、哪些东西是用具等。
小士贴
1.培养孩子对于思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孩子对某件事情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会集中思想和注意力,他们会想法设法克服种种困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便孩子喜欢思考,若父母不加以引导,孩子有一天也会对思考失去兴趣。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父母要以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孩子,用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情趣去影响孩子,同时,父母应经常给孩子提一些问题,以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引导孩子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2.循序渐进
假如孩子不喜欢思考,那父母对这样的孩子不可提出太高的要求,而应按照自己孩子的实际,从最直接、最容易思考的问题入手,如让孩子比较两个东西的异同,然后慢慢增加难度,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
3.引导孩子在生活中积极思考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抽象的理论不容易理解。所以,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仅仅是说教是不行的,父母要创造思考的环境,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启发孩子积极思考,如搞一些家庭数学游戏、家庭猜谜活动、家庭智力游戏等,将数学、智力题融入游戏之中。
4.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即使孩子只取得微小的进步,父母也不要忽略,需要及时地给予肯定,热情地鼓励。父母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孩子思考的环境,让家里充满求知的气氛,通过积极的亲子互动,自然而然地促进孩子喜欢思考,养成喜欢思考的好习惯。
5.保留思维空白
父母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自己思考,恰当地保留思维空白。只要是孩子能够自己思考的,父母就要做到“欲言又止”,讲究“空白”艺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孩子自主思索,可以令其对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
6.以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作铺垫
父母要以孩子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作铺垫,激活他们的思维。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优势,头脑中有了丰富的鲜活表象,他们就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
7.鼓励孩子大胆提问
孩子所处的周围世界,存在着许许多多他们难以理解的事物,诸如“太阳为什么照常升起”“人为什么要吃饭”等,也许,他所思索的许多问题都只停留在表面,甚至有些问题是相当幼稚的,但是,父母千万不要让孩子认为这些问题是“没有必要提问的”,甚至惧怕这样的问题会受到父母或老师们的嘲笑,而应鼓励孩子保持提问的热情,让他们只要有了问题就大胆提出来。
8.让孩子有怀疑的精神
也许,老师或父母会告诉孩子“这就是真理”“这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然而,无论是面对任何真理,还是所谓的正确答案,都应鼓励孩子保持一种怀疑的精神,正如李四光所说“不怀疑不见真理”,只有经得起检验的理论才是真理,而怀疑不过是检验中的一个步骤而已。有疑问就要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一些自己尝试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更能真正培养孩子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的精神。
9.让孩子有探索的精神
并不是每一次提问都能够直接获得答案,通常情况下,老师或者父母会引导孩子展开思考,独立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孩子提问的同时,我们还应鼓励孩子探索,朝着问题的方向,不断地拓展思维,尽可能以他的实践能力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解决那些难以理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