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激励孩子超越自己

正确引导,激励孩子超越自己

孩子争强好胜的性格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孩子积极进取,力争把事情做好,也会让孩子缺乏宽容心,无法包容别人,形成不合群的性格。然而在生活中,孩子不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潜在的竞争,只有竞争才能激发出孩子自我超越的欲望,他们才可以更好地把这件事做完,甚至会发挥出以往没有的潜力。对于孩子的好胜心,父母要正确引导,善于把握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通过一些灵活的想法,激发孩子自我超越的欲望,这对孩子而言也是一种表扬。

小松与同年级同班的表弟一起在家里写作业,妈妈说:“现在你们做同一科目的作业,公平比赛一下,看谁做得又对又好,行不行?”小松看了一眼表弟,自信地说:“好,肯定是我先完成。”没想到表弟不服气地说:“谁说的,还没比你怎么知道!”于是,当妈妈说“开始”的时候,小松和表弟就开始认真写作业了。

认真写了一个小时之后,妈妈来看一下两人的进度,说着:“小松,你要加油哦,表弟还有两道题就完成了。”小松不自觉地紧张了起来,因为他还有三道题,他已经没有时间回答妈妈的话,只顾着抓紧时间写作业。

一个半小时过去了,小松提前10分钟完成了全部作业,而表弟随即也完成了。妈妈在检查作业时,忍不住夸奖:“今天你们俩都完成得不错,又快又好,小松领先10分钟完成,我相信下次表弟一定会赶上来的。”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做好一件事,那就要使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的氛围,有了竞争,孩子才会激发超越自我的欲望,孩子才有可能高效率做好事情。通过激发孩子的好胜心,让孩子知道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他人的存在不过是为了激发自己内在的潜力。所以,父母在生活中要善于激发孩子好胜心,使他们能够有勇气超越自己。但是,对于孩子的好胜心,父母还需要正确引导,否则很容易出现相反的结果。

莉莉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她一直把第二名的露露当成竞争对手,但因为她成绩一直遥遥领先,所以一直没把露露放在眼里。没想到一次期中考试下来,露露成功超越了她,成为了班里的第一名。当看到老师和同学都涌到露露身边向她表示祝贺时,莉莉感到非常委屈,毕竟曾经那个被围在中心的人可是自己。

回到家,莉莉捂着被子忍不住大哭起来。妈妈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之后,安慰地说:“孩子,人生有输有赢是正常的,关键要找出原因,你知道这次你输在哪里吗?”莉莉哭着说:“因为英语比她少了10分。”妈妈继续说:“其实,英语一直是你的强项,你应该检查一下是哪里出了问题,总结经验,然后你才能在下一次考试中追赶上她,妈妈相信你,你觉得学习有哪些困难的可以跟我说,妈妈给你分析。”莉莉擦干了眼泪,点点头。

争强好胜是每个人的天性,对于很多事情,只要父母善于激励,孩子就一定会以最大的热情去做,并做好这些事情。父母应该善于激发孩子自我超越的欲望,因为这确实是使孩子振奋精神、勇于接受学习上的挑战的最好的办法。但是,正如案例中一样,父母也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好胜心,这样才能让孩子找准使劲的方向。

小士贴

1.别一味满足或压抑孩子的好胜心

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别一味满足或压抑孩子的好胜心。如果一味满足孩子的好胜心,什么事情都投其所好,为了让孩子开心而让他很容易获得成功,会让孩子丧失主动做事的机会,这只会带来反作用,容易让孩子养成自负的心理;如果一味压抑孩子的好胜心,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那孩子就会遭遇失败,乃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胆怯的性格。

2.纵向比较,让孩子提升自我

父母要正确引导,通过纵向比较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自我完善、超越自我。让孩子明白,如果无法超越自我,那就根本谈不上去超越别人。让孩子跟过去的自己比较,对照着不足之处努力进步,这样才是激发孩子好胜心的正确方式。

3.正确引导孩子的好胜心

只有父母正确引导,好胜心才可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平时能力较弱的孩子,父母需要耐心引导,肯定孩子的努力,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在引导孩子好胜心时,避免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父母不要以孩子的优点与别的孩子的缺点比较,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父母需要注意引导孩子,让孩子善于发现并学习其他孩子身上的优点,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再参加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