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滥用奖励,避免“德西效应”

不滥用奖励,避免“德西效应”

精神病学临床教授、医学博士——大卫·G.法斯勒这样区分“奖励”和“贿赂”:为鼓励孩子采取正确行为通常不需要很大的物质奖项。如果为了让孩子做事,父母不得不承诺孩子非常豪华的奖品,那么这可能就意味着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权利之争——父母试图通过“贿赂”孩子来逼迫他们做一些他们不喜欢做的事。

当孩子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时,父母从外界给予激励刺激,以推动孩子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孩子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孩子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孩子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转移,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千万不能滥用奖励,避免“德西效应”。所谓避免“德西效应”,就是应该用适度的奖励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避免过多的奖励,防止降低个体对事情本来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心理学家分析,父母对孩子的贿赂行为,在短时间内可能会起到激发孩子高度积极性的作用,从而收到一些临时的效果。不过这样的贿赂难以长久有效果,从长远来看,反而会麻烦不断。因为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孩子,所以不可能对孩子产生长远的影响。假如孩子常常受到来自父母的贿赂,他们就会越来越依赖贿赂,养成凡事都需要父母贿赂的习惯。

很多孩子一旦知道父母会提供奖励来刺激他们做事,他们就会得寸进尺、变本加厉。一旦父母的奖励不符合孩子的要求,他们就会失去做事的兴趣。假如孩子因为停止做不好的事情而赢得了父母的奖励,那他们也有可能为了得到奖励而继续去做那些不好的事情,以赢得父母的奖励。

小士贴

1.拒绝小恩小惠

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许多父母倾向于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且对这种方式颇有成效,有些父母甚至说“给予孩子一定的物质刺激,远远比说教一百句管用得多”。在孩子年龄尚小的阶段,父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给予孩子的多是一些小恩小惠,如买些玩具、小零食,对于那种年龄较大的孩子则给予昂贵的电子产品为诱饵。假如父母真的希望达到激励孩子的目标,请拒绝对孩子给予小恩小惠。

2.以兴趣为原动力

假如父母让孩子养成为获得奖赏才去努力学习的习惯,孩子就体会不到顺利完成一件事情之后的激动和兴奋,单纯的求知快乐会降低。而对于做任何事情而言,兴趣才是更大更持久的动力,一旦失去了兴趣,人们做事的动机就会大大减弱。

假如这件事本身令孩子感兴趣,父母再给予孩子奖励,有可能会弄巧成拙,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反而会降低孩子原有的学习热情。比如,孩子自己喜欢画画,他们并不需要父母的表扬和物质奖励,只需要认同就行了。假如孩子画得不错,父母只需要关注一下就可以了。

3.对孩子进行精神奖励

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所以父母对孩子可以进行适当的精神奖励,如来自父母的口头表扬、鼓掌、亲吻、拍拍肩膀、拥抱等。也可以是一些生活奖励,如让孩子与父母一起做游戏,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外出去公园、图书馆,或是跟朋友一起逛街。假如实在需要给予孩子物质奖励,那也需要是适当的,如买孩子喜欢的食物,但需要避免给孩子买快餐之类的垃圾食品,还可以为孩子购买时尚的服饰、心仪的玩具、手工制作用品等,不过,这些奖励都应是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