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捣乱”行为给予宽容

对孩子的“捣乱”行为给予宽容

有的父母带着孩子们出去玩的时候,喜欢警告孩子:“不许到那个地方去!”“不要跑远了。”如果看见孩子正在观察一只毛毛虫,就赶紧斥责:“一条毛毛虫有什么好看的,一会儿它爬到你身上怎么办?”在父母的大声斥责下,孩子探索的兴趣也被扼杀了。如果父母问一句:“你在看什么呢,发现有什么好玩的吗?”也许孩子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一种习惯——看到新鲜有趣的事物,他就会留心观察,有什么质疑的,他也自己去找答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

这天,小豆子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问爸爸:“爸爸,圆周率是什么?”爸爸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向小豆子提问:“你觉得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不知道,可是测试出来不就知道了吗?”小豆子想出了一个方法,不用爸爸提醒,他就自己找来了一个杯子、一把直尺和一条绳子。找来了这些工具,小豆子开始用手边的绳子和尺子量杯子的周长和半径。这时妈妈回来了,看到小豆子拿着绳子,又拿着杯子,大声呵斥:“你在干什么?又想把杯子摔碎?家里的杯子已经越来越少了,这孩子真是不听话……”妈妈一边说着,一边拿走了小豆子的杯子。

父母要鼓励孩子多探索,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许多孩子都有探索的能力,但常常被父母扼杀了,或者父母没有给孩子提供探索的机会。因而,建议父母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带着孩子出去玩,都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孩子去探索,你可以问问他:“有什么新的发现吗?”这样,孩子就会动脑筋去思考,动手去开始自己的探索之旅了。

小士贴

1.不要告诉孩子答案

比如,父母买回了菠萝、螃蟹、玻璃等新鲜东西,只需要告诉孩子事物的名称就可以了,其余的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孩子会发觉菠萝外面的刺具有伤害性,螃蟹是能咬人,玻璃容易打碎需要小心。

2.让孩子体会探索带来的成就感

父母在给孩子买回积木后,应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象堆出奇形怪状的东西,把自主权交给孩子,随便孩子怎么玩。每当孩子让你欣赏自己的杰作,你就给予称赞,“哇,又有新玩法了,真不错”,并且鼓励孩子积极探索,“还有更好玩的玩法吗”,孩子又会在父母的鼓励之下开始新的尝试。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头脑越来越灵活了。

3.不要有太多的“不准”

有的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出门之前就开始了“不准”命令:不要把衣服弄脏了,否则看上去像个坏小孩;不要爬树;不要到处乱跑。当你不断地命令孩子时,实际上也扼杀了孩子的探索兴趣。面对外界的新鲜事物,父母应多鼓励孩子去探索,把自主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能够放开自己,勇于探索。

4.做一个旁观者

当孩子在专心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不要干扰孩子,有可能你的喋喋不休会让他断了思路。尽量不要催促他,也不要在旁边不断地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否则会干扰孩子的行为,而且会让孩子感觉到不受尊重。如果孩子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父母不要急于帮助他,你可以先给孩子多一些建议,慢慢引导他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若父母主动告诉孩子答案,孩子很快就能学到知识,但他是被动接受的。其实,父母不应该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而应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虽然,自己探索的过程比较慢,但是孩子可以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体会到主动探索的乐趣。时间长了,孩子就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