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总不遵守约定
父母应让孩子懂得,即便自己吃亏,也不能打破约定。若孩子不遵守约定,那他们是应该被批评的。约定的本质是一种信任与被信任,遵守约定反映的是人的诚信品质。孩子从小知道遵守约定的重要性并能身体力行,这对于他们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学习遵守约定、信守承诺。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相承诺也应像与大人的交往一样认真对待,这不但是与孩子交流的一种合理形式,同时也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一种教育手段。一旦孩子意识到自己答应了的事情就一定做到,他便懂得了责任感,从而学会履行责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小士贴
1.制订一些简单的规矩
所制订的约定规则应该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父母需要避免一下子制订许多规矩,避免制订一些复杂的规矩,更不要制订孩子不容易遵守的规矩,否则这就好像是口头支票,没有任何意义。而那些简单易守的规矩会让孩子感到遵守规矩是一件高兴的事情,能让他们增强自信心。
2.提前约定
约定的时机一定要在行动之前,不要出现问题了之后才来谈约定。比如,父母在出门前就应和孩子说,“我同意带你去超市,不过这次不买玩具”或“这次只买一个玩具,行吗”,等到孩子答应之后才进行行动。
3.父母需要以身作则
父母想要孩子学会遵守约定,自己就要作好榜样。有的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和孩子约定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而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意见不合,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了靠山、有了袒护自己的人,他们不害怕受到惩罚。此外,这样会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他们不知道怎么样的做法才是正确的。
父母经常会对孩子妥协,当孩子违约之后,父母因为受不了孩子的哀求而妥协,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本加厉地违背约定。假如父母对孩子进行威胁,如“你说话不算数,妈妈不要你了”,说这样的话,还不如冷落孩子,反而会让孩子得到反省的机会。
父母习惯性的错误做法是哄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反正我只要一哭闹,他们就会过来哄我,这招最管用了”。结果,不遵守约定、哭闹、耍赖就成为了孩子们的家常便饭,再想纠正过来就困难了。当父母没办法兑现承诺的时候,需要向孩子说明原因,否则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父母说话不算数的误解。
4.约定一旦开始,就不要放弃
与孩子制订的约定一旦开始,就不要轻易放弃。不要对孩子的反抗显得手足无措,更不要轻易放弃、妥协,给孩子例外、开绿灯。坚定的约定能给孩子安全感,而摇摆不定的则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因此,父母自己首先要遵守约定,一旦开始,就不能中断,即便确实难以完成,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努力去解决问题。
5.尝试让孩子承担后果
在违反约定的时候品尝行为后果对于帮助孩子建立行为准则是非常重要的,父母需要动脑筋,给孩子实施自然和逻辑后果,通过行为后果帮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让孩子知道,假如自己不遵守规则,就会承担不愉快的后果,如受到惩罚。所以,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
6.对孩子要言而有信
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对孩子说过的话不重视,不管是否兑现都不必在意。因为在孩子的眼里,守信用是最重要的。孩子有时候会抱怨父母说话不算数,只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
7.注重许诺的次数
对孩子许诺的次数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慢慢减少,因为年龄小的孩子控制能力比较差,许诺可以适当多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许诺的次数可以慢慢减少。
8.避免胡乱许诺
父母的许诺必须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正面教育的作用。因此,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夸口,胡乱许诺,许诺太多而又不能兑现,会让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大大降低。假如孩子提出一些不应该提出的要求,父母则需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把握一个“度”,需要清楚地告诉孩子是否可以。这样会让孩子慢慢懂得在生活中有“可以”“不许”“应该”等一些概念,父母是非分明,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9.多进行精神许诺
许诺包括物质许诺和精神许诺,适度的物质许诺是可行的,不过不能过度,否则只会滋长孩子虚荣、自私等不良习性。父母可以尽可能地许诺精神活动,如许诺给孩子买书,带孩子去看画展、旅游等,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开阔孩子的视野。
10.当诺言不能兑现时积极应对
有时父母因为需要工作等原因影响了诺言的兑现,令孩子感到失望、委屈,这时,父母不可以强迫孩子接受许诺不能兑现的结果。父母应该主动而诚恳地向孩子道歉,然后将不能兑现的原因告诉孩子,获得孩子的理解和原谅,并在以后寻找合适的机会兑现自己没有实现的诺言。即便孩子短时间内没办法谅解,父母也不要用呵斥、教训的方式对待孩子,应允许孩子发牢骚、表示不满的情绪。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的时候,假如可以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可以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