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吓式批评,让孩子变得胆小
生活中,每每看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就忍不住恐吓孩子,习惯性地说: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你再这样,我就把你送人;你再这样,就给我滚出去……但是,这样的恐吓有效果吗?孩子只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恐吓中丧失自信,变得胆小,乃至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
纵观许多父母的教育方法,就会发现恐吓孩子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父母们为了不让孩子去拿某些东西,或者是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件事,常常会采用一些夸张的方法来吓唬孩子,动不动就说“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晓东平时有些调皮,父母觉得难以管教,就经常恐吓他:“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再捣乱,我就把你扔出去”“你再这样,爸爸妈妈就走了,把你丢在这里”。
有一次,晓东坐在车上,半个身子都伸出窗了,妈妈训斥也不管用,就动手打了他,结果晓东哇哇大哭,这时妈妈又开始恐吓:“别哭,再哭,把你扔下车。”晓东依然哭个不停,爸爸把车停下来,真的把晓东扔下车,又开车走了一小段,直到晓东不再哭了,才掉头回来把他抱到车上。这时受到惊吓的晓东紧张不已,尽管全身还在抽搐,但已经不再发出声音,担心爸妈又把自己丢下。
父母的恐吓给晓东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伤害,长时间这样,只会让他的内心越来越脆弱。大多数父母对于恐吓这种教育方式的依赖可谓根深蒂固:父母若不想给孩子买某种零食,就说“这是药,吃了肚子会疼”;如果父母想让吵闹的孩子安静下来,就会说“再闹就让警察把你抓走”;如果父母不想让孩子去触摸某样东西,就会说“不要摸,别人会骂的”。
父母的恐吓对孩子有威慑作用,但这只能起到短暂的作用,而在孩子心中留下的阴影则是永久的,那些受到恐吓的孩子内心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直到长大之后也难以磨灭。大量数据显示,大部分人的心理疾病都是由于幼年时期所遭受的一些恐吓或者特殊的童年经历造成的。父母在对孩子恐吓的时候,根本没考虑过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通常,父母会用这四种方式来恐吓孩子:
用警察恐吓孩子。父母们常用的手段之一,就是用威严的警察叔叔来恐吓孩子,这种方式比较现实,毕竟警察叔叔是可以看见的,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略的。假如孩子在幼年时期经常被父母用警察来恐吓,那一定会令孩子心中产生惧怕警察的心理,当孩子后来遇到困难时,可能会不敢向警察求助。
用鬼怪恐吓孩子。估计许多父母都用鬼怪吓唬过孩子,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就会搬出各类鬼怪出来,说“你要是再不听话,一会儿鬼怪就来把你抓走”。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鬼怪的威慑力是很大的,他们无从辨别真伪,一般都会相信。不过,一旦恐吓起了作用,孩子就会经常去想象鬼怪是什么样子,以至于越想越害怕,变得胆小,最终导致一种奇怪的心理疾病。
扭曲常理来恐吓孩子。有时候父母可能是想要捉弄一下孩子,于是通过扭曲常理来恐吓孩子。不过这会颠覆孩子对待这些事物的正确认知,轻则逗趣,重则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所以父母不要随便去扭曲常理,以免造成孩子错误的认知。
说孩子是捡来的。这是许多父母喜欢用的方式,通常在孩子调皮的时候,父母会说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或者“我不要你了”。尽管这样的话听起来可笑,但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全部的安全感,如果父母总说这样的话,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小士贴
父母的恐吓行为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1.让孩子缺乏自信
父母的恐吓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让孩子变得自暴自弃并产生自卑感。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孩子却故意不去做甚至故意破坏。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做事胆小怕事,缺乏自信,自卑感越来越强烈。
2.让孩子感到恐惧
幼年时期的孩子,神经尚未发育完善,打骂恐吓已经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范围,会使孩子精神非常紧张、恐惧,甚至会引发精神方面的疾病。
3.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抛弃
如果父母经常恐吓孩子,对孩子说“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尽管父母的初衷只是吓唬孩子,不过孩子会信以为真,乃至长时间处于一种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中,感觉随时会被父母抛弃,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抑郁。
4.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孩子性格很倔强,父母越是恐吓,他越是逆反来与父母反抗,叛逆心理特别强烈。有些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就通过恐吓来让孩子改正,殊不知,对于那些倔强的孩子来说,越被恐吓,其逆反心理越严重。
5.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父母经常采用恐吓教育法,会带给孩子童年的阴影,让孩子缺乏安全感,这个问题会伴随孩子一生,在孩子的人生路上和家庭生活中也难以回避。相反,经常得到父母爱抚和温言细语的孩子,会幸福感满满,为人温和宽容,充满满足感,人生也会顺利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