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当审判者
孩子做了错事,父母理应对他加以指责、批评,但是孩子也有自尊心,批评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父母不要以审判者自居,任意地批评孩子。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不要以审判者自居,因为孩子有他自己的人格,不能因为自己是父母就任意践踏孩子的自尊。否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孩子对你产生恨意,导致以后的交流更不容易展开。所以,批评应该就事论事,不要揭孩子伤疤,尤其是注意要以朋友的口吻进行询问,不要居高临下、拿出父母的架子;另外,在批评完之后,一定不要忘了补上一句安慰或鼓励的话语,这样才会使孩子心服口服,乐意接受你的批评和帮助。
放学回来后,爸爸让女儿文文赶快去写作业,文文磨蹭着脚步,嘀咕着说:“爸爸,我先把这本课外书看完,行不行?”正在为工作而闹心的爸爸有点不耐烦地说:“爸爸叫你去写作业,你就去写,不要在那里啰啰唆唆,也不要在那里讨价还价,明白吗?没有看到爸爸正忙着呢!”“我也有说话的权利。”文文小声地说完,就赶紧溜回了自己的房间。
正准备发火的爸爸听到了女儿的那句话,有些不可理解:“你一个孩子,什么说话的权利?爸爸说这些话都是为了你好,你年纪还小,又没判断力,得听爸爸妈妈的。”
许多父母在孩子面前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言行举止中透露出作为父母的威严与不容侵犯的权威。于是,孩子在和父母说话时往往战战兢兢,长大后,他也学会了不讲道理,学会了“镇压”的方式。从他的嘴里,也经常蹦出“闭嘴,我不想再听了”“你跟我说再多还是没有用,我已经决定了”等这样一些字眼。
小士贴
1.批评要就事论事
父母批评孩子是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时态度上的严厉并不等于语言的恶毒,许多父母习惯批评时揭露孩子的伤疤,这绝对是批评的大忌。当父母在揭孩子伤疤的时候,可能只是发泄了自己的愤怒情绪,但是这样的做法对教育本身一点儿用也没有。因为揭孩子伤疤的做法对批评毫无帮助,只会让孩子想起一些不愉快的记忆。实际上,最佳的批评是使用恰当的批评语言,父母绝不能以审判者自居,恶语相向,不分轻重。
2.用朋友的口吻
作为父母,你应该用恰当的批评方法,而不能以审判者自居,你可以与他站在同一立场,用朋友的口吻去询问对方:“发生了什么事?”“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或者:“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回事?”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你详细了解情况,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当然,你也可以直接告诉他你的要求,但是千万不要说:“你这样做根本不对!”“这样做绝对不行。”你可以试着说:“我希望你能……”“我认为你会做得更好。”“这样做好像没有真正地发挥你的水平。”用提醒的口吻与孩子交换意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相反,如果你以审判者自居,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以父母居高临下的口吻对他进行责备,就会引起他的反感,批评也会失去原来的效果。所以说,批评的时候,你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它会使批评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父母千万不要以审判者自居。
3.不忘补上一句安慰或鼓励的话语
父母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你严厉地批评孩子之后,一定不要忘了要补上一句安慰或鼓励的话语。这是因为孩子在受到批评之后一定会垂头丧气,而且会对自己缺乏信心。在这恰当时机,如果你不及时对他进行安慰或鼓励,他很容易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所以说,父母在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之后,要适时用一两句温馨的话语来鼓励他,或者是在事情过后私下对他说,自己之所以对他严格要求,是因为希望他纠正那些错误的行为。这样的话,受到批评的孩子就会深深体会“爱之深,责之切”的道理,也会在你的安慰或鼓励下更加发愤图强。这样的批评方式,不仅会使孩子牢记自己所犯的错误,也会激发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