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批评,摧毁孩子稚嫩的心灵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性情在幼年时期已经定型,而且会左右其一生。孩子幼年的想象力、创造力都是惊人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逐渐减退,这是什么原因呢?
最大的原因是父母的“破坏性批评”,这对于孩子稚嫩的心灵而言,简直是灾难性的。父母破坏性的批评会让孩子心灵受伤,这将直接导致他们不敢面对失败、不敢迎接挑战、害怕被拒绝,性格胆小、怯弱、缺乏自信,遇到挫折就忧虑、找借口逃避等消极行为,这些都将严重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或许,父母批评的出发点并没有什么错,但破坏性批评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也是无法弥补的。
小伟妈妈高中刚毕业就跟社会上一位青年恋爱了。随后便早早地结婚,生孩子。但是,小伟的爸爸是个不安分的男人,不仅每个月挣钱少,而且经常在外面拈花惹草,这让原本就有些后悔早结婚的妈妈更烦躁。她渐渐地把这些不痛快的情绪都发泄在年幼的孩子身上,她认为是孩子拖累了自己,如果不是因为有了孩子,自己早就摆脱了那个男人、那个家庭。
所以,每每小伟做了什么错事,妈妈就会破口大骂:你怎么这样蠢?我早就知道你是个笨蛋、傻瓜,一点儿用都没有!你只有吃饭厉害,饭桶……你的脸皮真厚,你怎么还有脸活在世上……我造了什么孽,生了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早知这样,还不如养条狗……
从小被妈妈咒骂的小伟,生性胆小、懦弱,在学校常常被同学欺负,小小年纪就有了“不想活”的念头。
破坏性批评的第一种表现就是批评时对人不对事,直接进行人身攻击。比如,父母骂:“你这个样子,长大后会有什么出息?”“好意思出门吗?一点儿用处都没有……”虽然父母认为自己是一片好心,是教育孩子,为了让孩子更有出息,然而,事实上,你的批评不仅一点儿用处没有,反而刺激了孩子的心理。
破坏性批评本来就是父母消极心态的表现,父母把自己各种不如意的消极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受到的则是双重消极影响:一方面孩子直接承受了破坏性批评的伤害,另一方面父母在孩子面前作了一个反面示范。
破坏性批评的第二种表现就是增加孩子的内疚感。父母总是说:“孩子啊,你要争气啊,要有出息啊,不能总这样笨啊!”这样侧面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因为我不好、不争气,所以更要补偿父母。”当孩子感到他需要偿还的“债”越来越多时,他就会产生深深的愧疚感。
破坏性批评的第三种表现比较隐蔽,就是父母有条件的爱,这也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如“只有你做到了,妈妈才爱你”。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知道父母给的爱并不是无私的,而是附带着条件的。
父母对孩子的破坏性批评将直接摧毁孩子的自尊,增加其心理负担,扭曲其心态,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缺失自信心,开始自怨自艾、自暴自弃、不敢做任何事情,慢慢自我设限、失去勇气、胆小怯弱。可以看出,父母采取破坏性批评的教育方式会直接伤害孩子,而过多的破坏性批评,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倡导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式,如“不教不成人,棍棒出好人”,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总是多于表扬,这其实就是消极心态占据了上风。在孩子所有的表现中,父母总是在寻找或注意应该批评的那一面,以致形成了教育的误区。
父母的破坏性批评,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情绪失控的批评。生活中,许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做错事情就非常生气、情绪失控,对孩子大声喊叫,说话语调高,语言速度快,对孩子一通批评。但声音大有用吗,话难听有用吗?孩子或许并未真正听进心里去,他甚至会想:“每次都是这样,听听他的话,多恶劣……”面对父母的大声怒吼,大多数孩子都明白此刻父母的情绪占据上风,自己说什么都没有用,他们只会在父母一声高过一声的质问中敷衍着,希望早点结束这一场情绪沙尘暴。
威胁的批评。父母对孩子任性的举动忍无可忍的时候,便会威胁:“你再这样,我就……”当父母用威胁、吓唬孩子的方式去批评孩子时,大多数是想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似乎觉得这样做可以很容易控制孩子,让其听从自己。在父母看来,威胁批评可以让孩子长记性,让孩子从内心里感到害怕,从而对这件事加深印象。但事实上,威胁的批评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增强他对父母的抗拒心理,长时间下去将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念经式批评。父母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对孩子进行念经式批评。从孩子做错的一件事,牵扯出一连串的事情,然后开始长达1~2小时的批评。其实,在这个时候,若父母反复提及孩子所犯的一些错误,孩子会非常厌烦,反而不去思考自己的错误,更希望这场批评赶紧结束。这时候,简洁的批评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当然也更有效果。
比较式批评。在父母的批评声中,孩子们总会多出一个伙伴——别人家的孩子。比如,父母总会说:“你看小明学习多努力,多自觉,再看看你,如果没人管你,你简直要翻天!”“你看妮妮多勤快,帮家里干了多少事情,你呢,成绩不好不说,还特别懒惰!”在大多数父母眼里,总是比较容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更努力、优秀、自信,而这种观点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打击,而且会使其对父母越来越失去信任。
小士贴
父母批评孩子,需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毕竟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
1.注意批评的场合
在父母眼里,孩子好像永远没长大一样。实际上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就已经有自尊心了,父母看似很小的批评,若不注意语气和说话的分寸,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父母若是选择当众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自尊心大大受挫。
2.注意批评的态度
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批评的态度很重要,批评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哪些地方需要改正时,要尽量保持温和的态度。比如:“宝贝,你知道吗,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妈妈希望你能改正,相信你能把这件事做好的。”这样的批评态度能让孩子比较容易接受,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3.不要伤害孩子的人格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只可以批评孩子犯错的行为,而不能涉及孩子的人格。比如,孩子在约定的时间迟到了,父母批评时最好是围绕孩子遵守时间的行为,就事论事,不要扯远了,尤其是不要批评孩子的人格,如“你看你又迟到了,像你这样不负责任的人,以后怎么办?”不妨换一种:“因为什么迟到了呢?下次可记得调好闹钟,早点起来。”这样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4.不要盲目批评
父母批评孩子要有根据,不能没搞清楚状况就胡乱批评。有时候父母可能只看到了部分事实,前因后果尚未了解清楚就开始批评孩子,这是不妥当的,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一定要了解事情的整个过程,再来定论,千万不能没搞明白情况就责怪孩子,否则,一旦错怪了孩子,就会给他造成心理负担。
5.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
父母批评孩子也需要讲究技巧,因为直接的批评会增加孩子的逆反情绪。父母可以一边批评,一边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的情绪状态,如“妈妈并不是在批评你,只是你这么做,妈妈很担心你上当受骗,所以才生气”。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时,他会容易接受批评的。
6.说出自己的期望
当父母坦诚了自己的情绪状态后,孩子知道了父母的关心,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内心便会感到愧疚,此刻父母便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的期望。比如,“妈妈希望以后你在作每个决定时跟我说一声,我至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然后你再决定做不做”,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是很容易接受父母批评的。
7.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批评之后,还需要孩子学会改正错误,这才能达到批评的目的。当孩子承认错误之后,父母要正面引导孩子,告诉孩子改正错误后有哪些好处,对他有哪些帮助。比如,“当你可以独立自主地作决定以后,妈妈就很放心你未来的人生”,这样会让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批评是为自己好,让孩子不抗拒,愿意去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然后在批评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