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惩罚,会给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暴力惩罚,会给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孩子的成长过程总伴随着错误,这时候,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父母应正确地运用惩罚,这不仅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能够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明白父母的惩罚是因为爱,也能够理解或者认可这样的方式,他也会改正错误,变得越来越乖巧与懂事。

然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孩子是父母的财产,更是父母的私人物品,大多数父母认为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孩子不听话、贪玩、说错话、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时,父母就对孩子进行打骂、体罚等,而且,许多父母的思想里仍秉持着“棍棒之下出人才”等错误观念。

在这样的传统观念之下,父母面对孩子的错误,常常会进行一系列的体罚,事后他们还能够找理由说服孩子:“打你是因为爱你。”其实,对于聪明活泼的孩子来说,体罚带来的危害与影响是异常严重的。回顾这些年的新闻,每一年都有因体罚事件而酿成的惨剧,这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回家路上,爸爸收到了一条老师发来的短信:这次考试的试卷已经发下来了,希望各位家长引导孩子纠错。后面还附上了孩子的考试成绩。爸爸觉得很纳闷,昨天自己还问孩子最近考试没有,当时他可是一个劲儿地摇头,这是怎么回事呢?

晚上回到家,爸爸问了一句:“宝贝,不是到期中了吗?学校考试没有呢?”“没有,老师说取消期中考试了。”孩子低着头。听了这话,爸爸有点生气了,明明给了你承认错误的机会,谁想这孩子还是不肯承认。“那怎么你们老师发了成绩的信息呢?”爸爸厉声问道。孩子惊讶地抬头,知道事情败露了,他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去把试卷拿给爸爸看看,快去。”爸爸生气地吩咐。孩子拿来了卷子,爸爸看着那试卷上的分数,赫然发现本来78的分数变成了88,爸爸拿出自己的手机翻看了一下,确认本来成绩就是78。

爸爸瞪着孩子,知道他偷偷修改了分数。爸爸顺手拾起手边的衣架就开始打孩子,一边打一边骂:“狗崽子,让你成绩不好!成绩不好还知道骗人了,好的不学,偏学那不好的,我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体罚教育是一种无能的教育,根本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它只会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体罚的粗暴也造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膜。另外,体罚还容易造成孩子孤僻的性格,极易令其形成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不用理智、温柔的良言善语,用皮带抽和打耳光,如同对雕塑对象不用雕刻家的精巧雕刀,而动用了生锈的斧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无数的夸奖,也会有必要的惩罚,但是,对孩子的惩罚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动用盲目的惩罚方式。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遭受体罚的压力中,他就会心生反抗情绪,无论父母说什么,孩子都不会顺着你的意愿去做,反而处处与父母作对,这对于教育本身来说,毫无帮助。所以,父母应该摒弃体罚的观念,以爱心和耐心来引导孩子走出错误的泥潭,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小士贴

1.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们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会越来越明显,那就是他们的自尊心越来越强。而父母的体罚很容易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打击。有的孩子在长期的体罚之下,变得越来越“皮”,这其实就源于孩子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因此,看着孩子一天天大了,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即便面对孩子的错误,也要正确引导,千万不要采取体罚的方式。

2.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

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因而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免不了会犯一些错误,父母要对孩子的犯错给予理解,并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要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孩子做朋友。同时,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与后果,给孩子一个重新改正的机会。这样,孩子一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会接受父母的批评和帮助,也会体会到父母的爱。

3.冷静处理孩子的无心之过

大多数时候,孩子犯错是无心的,在孩子的思想里,他不觉得自己错在哪里。这时候,父母不应该随便发火,而应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引导孩子正确的行为,不仅让孩子受到表面的“批评”,也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内心的“爱”。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明白,在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的时候,最好是向父母请教,这样就减少了犯错的机会。

4.坚持“事不过三”的惩罚原则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但它和体罚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孩子做了错误的事情,父母可以采用“事不过三”的惩罚原则。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父母应温和地告诉他,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所引起的严重后果是什么;第二次犯错,父母应该严厉地批评,再一次警告,耐心教导;第三次再犯错,就应该让孩子受到相应的惩罚了,并且要说到做到,不让孩子存在侥幸心理。这样会让孩子知道,同一个错误不能犯两次,从而让孩子养成主动认错、自我反省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