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表扬应及时且具体
中国文化的含蓄导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内敛,在一个传统家庭里,父母很少会通过言行表达对孩子的爱。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融,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孩子是需要表扬的,正确的表扬对孩子来说影响很大。一些父母随意斥责孩子,这会导致孩子性格胆小怯弱,缺乏自信,害怕做错事。长久的吼叫,会让孩子产生对批评的免疫力,让孩子性格变得暴躁,稍微不顺心,就会通过大喊大叫发泄情绪。反之,假如生活中孩子做对事情,父母及时表扬的话,孩子就可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和爱,也会变得谦和有礼。
过去的教育中,父母总认为对孩子表扬多了会担心他骄傲,所奉行的教育方式是“黄荆棍下出好人”。其实,父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表扬之后,他们会有正面积极向上的情绪,滋生自豪感,会意识到什么样的言行是对的,而坚持这样做会受到父母的表扬,这就会促使孩子固化好的言行。富于智慧的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是不吝啬表扬的,尤其是当孩子做对时,他们会及时表扬,而且他们的表扬往往是具象的。
妈妈受到老师的启示,对孩子总不吝啬赞美之词,她经常会表扬孩子:“宝贝真乖,宝贝很棒,太厉害了,真是了不起呢!”不过,总这样表扬导致孩子自信心爆棚,言行也有些霸道。妈妈意识到应该控制好表扬的“度”了,没想到,一不表扬孩子,他又变得缩手缩脚,性格也变得内向。
对此,妈妈向老师请教这是怎么回事。老师解释说:“表扬孩子不能忽重忽轻,这样对孩子有打击。其实表扬是值得提倡的,关键在于你表扬孩子的哪点,要具体而言,让孩子知道他哪里做得好,哪里还做得不够。比如,当孩子帮忙整理了房间,你可以说,谢谢你帮我整理房间。”
妈妈点点头,原来是这样啊,表扬需要有针对性,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于是,当孩子利用休息时间帮请假的同学温习功课时,妈妈立即就表扬了他:“你利用休息的时间帮请假的同学温习功课,这做得很对,你平时那么喜欢玩耍,结果却牺牲自己的午休时间去帮助同学,妈妈真为你的爱心而感到高兴。”孩子笑了:“其实,我也想出去玩的,但是想到老师说的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就愿意帮同学了。”
从这以后,只要孩子做了好事,妈妈就用具体的语言给予赞赏。
肯定孩子好的行为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表扬也是一门艺术,应做到言之有物,这样会让表扬更加有效果。孩子良好的习惯和优异的成绩是由简单的行为积累起来的,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信心,父母就应该慷慨地给予表扬,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表扬,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也需要慢慢提高表扬的标准。
小士贴
1.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及时注意孩子经过自己努力以后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不论是大的进步,还是一点点进步,都需要对孩子进行夸奖。父母需要做到及时、适时、适度地给予孩子肯定和赞赏,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微笑,或者只是轻轻抚摸孩子一下,这对孩子来说都是鼓舞。
2.第一时间表扬孩子
孩子在学校所获得的表扬是少数,毕竟一个班级有很多同学,即便有些孩子有了进步,老师也没有那么多空余的时间来表扬,所以父母要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及时对孩子进行表扬。当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最后成功了,父母要第一时间表扬孩子,给予孩子更大的信心。
3.避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对孩子所获得的成绩,父母要细心观察,及时鼓励,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能无动于衷,不能认为这是应该的,否则会很大程度上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失去成就感。
4.表扬要具体细致
父母的表扬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到努力的方向。父母不能总说一些泛泛而谈的表扬,如“你很乖”“你很棒”等,尽管这可以在短时间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孩子并不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受到表扬,这很容易让孩子养成骄傲、听不得批评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