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给父母提意见

允许孩子给父母提意见

在孩子面前,父母不应太过专制,不允许孩子提意见;相反,父母应该欢迎孩子向自己提出意见,无论意见中肯与否,父母都要认真考虑,尽量给孩子最满意的答复。一直以来,亲子关系之间的代沟就是因为缺乏沟通而产生的。孩子在小时候,心里有什么事情总会向父母诉说,父母也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亲子之间的沟通是非常融洽的。不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很容易向父母封闭自己的心灵,有什么话也不说,作什么决定也不与父母商量。眼见这样的情况,父母越来越担心,担心再也无法与孩子进行融洽的沟通。为此,当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时,需要耐心听取孩子的意见。

晚上吃饭的时候,妈妈突然问道:“孩子,你是不是报名参加了年级的书法大赛?”孩子放下碗筷,说道:“其实,也不是我故意瞒着你们的,而是你们总是这样不准那样不准,而且,一唠叨就是几个小时,我听腻了,我不告诉你们的原因就是不想听你们那些乱七八糟的意见,你们不知道,自然不会说我什么了。”爸爸笑了:“哟,还给我们提意见了?爸妈经常唠叨是不太对,但很多时候也是为你好,你还是要听进去的。”孩子回答说:“是啊,你不常说我们家是民主的家庭吗,我当然可以给你们提意见了,妈妈啊,什么都好,就是喜欢唠叨;爸爸呢,什么都好,就是总喜欢教训人,你可以像朋友一样跟我说话,这样的话,我和你们什么代沟都消除了。”

爸妈被孩子当桌提意见,脸上有点挂不住,但还是接受了。爸爸笑着说:“这才是嘛,你提的那些意见,我和你妈妈都接受,我们会注意这个问题的,但是爸妈给你说的那些,也希望你记在心里。以后有什么对我和你妈妈不满意的,你都可以说出来,咱们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你有什么话尽管说。”“真的吗?”孩子问,这会儿,爸爸妈妈都点点头。

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认为:“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允许孩子适当争辩,是帮助孩子摆脱无方向状态的一个途径,可以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处。同时,争执可以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他们感觉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示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他们注意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

孩子的争辩和意见为父母提供了一面镜子。父母通过听取孩子的意见,可以检验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说法是否在理。明智的父母不会把自己的意志简单地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平等的交流氛围。而在与孩子争辩的过程中,父母应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不要简单地把孩子的争辩看作对自己的不敬。

小士贴

1.做孩子的朋友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会有一些莫名的烦恼,这些烦恼无处诉说。这时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愿意与孩子分担你在成长期的烦恼与快乐。当然,朋友之间是可以互相提意见的,如果孩子认为父母在某些方面做得不恰当、让自己不舒服,父母要鼓励孩子坦白地告诉自己,让父母能够明白他心中所想,进而达到和谐沟通的目的。

2.倾听孩子的心声

通过与孩子的交流,父母发现原来孩子不喜欢妈妈唠叨,不喜欢父母总以教训的口吻跟他说话。但仅仅是这些吗?父母应该听到孩子更多的心声:父母是否给压力太大?父母是否管得太多?关于这些问题,父母都应知道在孩子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3.制订一定的规则

当然,孩子争辩是应该遵循规则的,也就是说,不允许他胡搅蛮缠、随心所欲,而是要在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争辩。假如孩子违反了争辩的规则,父母自然应该加以制止。当然,父母是规则的制订者,因此在制订规则时要从实际出发,合乎孩子的情况,合乎一般的道理,否则,这样的争辩就是不合理的。

4.给孩子说话的权利

对于许多父母而言,给孩子说话的权利并不能轻易做到。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是只能我说你听,哪里容得孩子争辩?所以,在给孩子争辩的权利时,需要父母克服自以为是、唯我是从、只准说是、不准说“不”的单向说教思维定式,而采取尊重孩子、鼓励争辩、勇于认错、善于双方交流的思维方式。

5.事后反思

假如孩子因叛逆思维而毫无理由地争辩,父母事后可以反思,想想到底是自己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还是孩子确实是在胡搅蛮缠。假如是前者,那父母需要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尊重了孩子;假如是后者,那父母可以仔细观察孩子做出这样行为背后的真实心理,了解之后予以相应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