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必要对孩子有求必应

没有必要对孩子有求必应

经常丢三落四,找不到自己的书和作业本,漂亮的书包里乱得像“纸篓”,这是许多小孩子身上时常发生的事,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他们总认为孩子还小、一些事情还不会,却不懂得教会孩子怎么去做,连整理书包这样的事情也一手包办代替。长期这样下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会越来越差,现在可能只是书包乱糟糟的,而以后他的生活都是乱糟糟的,没有任何的条理性。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必要对孩子有求必应,而应通过适时批评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意识。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对父母依赖性强,这些情况需要父母及时干预,让孩子明白他们已经不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了,已经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特别是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包一定要自己整理,这样,就不用担心东西找不到了。另外,父母要首先从和孩子一起整理书包开始,教会孩子学会看课程表,逐渐地让孩子依据第二天的课程安排来整理书包。为了让孩子学会有序地生活,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担心孩子做不了,而应多找一些机会培养他的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般而言,当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就可以慢慢教孩子学做自己的事情,到五六岁孩子就能基本自理了,再大一点就可以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了。“孩子才四五岁,让他做些家务事合适吗?”有不少父母表达了自己对孩子做家务事的矛盾心理,他们觉得应该从小锻炼孩子,让孩子做些家务活,但他们又觉得孩子还比较小,不知道让孩子做些家务是否合适。其实,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做家务的意识,相信孩子会做好,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帮父母拿衣物、鞋子、小凳子,如果孩子有兴趣,也可以教会孩子扫地、擦桌子、折衣服等,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而且,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孩子本身也会感受到乐趣。

父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可谓是益处多多:首先,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宠爱孩子的父母会把衣食住行都包办代替了,这样下去会让孩子缺乏应有的生活尝试,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会变得无所适从。父母应该明白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增强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其次,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利于训练孩子的手脑协调功能,让孩子在手和脑的不断循环中相互促进,增强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最后,在帮助父母干家务活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劳动带来的苦与乐,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也为孩子提供一个体验父母生活的机会,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小士贴

1.让孩子学会有序地生活

学会有序地生活是追求高品位生活的表现,特别是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有序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孩子形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孩子将受益终身。这时候不妨让孩子从收拾自己的书包开始,逐步培养孩子有序的生活习惯。父母要唤醒孩子的独立意识,改变孩子事事都依赖父母的坏习惯,当孩子乐意主动动手时,父母要给予表扬,让孩子看到成功,体验到快乐。

2.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太小,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在这样的思想下,他们对孩子的一切事情大包大揽,表面上是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因为总有一天孩子要脱离父母的庇护,展开翅膀自由飞翔。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可以教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穿鞋系带、自己铺床叠被、自己吃饭、自己洗脸洗手、自己收拾整理玩具学习用品。在学习中,父母要先示范,然后让孩子在父母的指导下练习,直到孩子独立也会做为止。

3.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家里的事情用不着孩子操心,实际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可以让孩子放松心情,真正地做到劳逸结合。父母应该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如与父母一起打扫清洁,择菜、洗菜,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做饭,做一些简单的菜,让孩子到不远的地方买些日用品,等等,这样,即便是父母外出了,孩子也能够照顾好自己。其实,这些事情在孩子看来是新鲜的,也是快乐的,他也会有成就感,觉得自己能帮助父母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