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情商,要先进入孩子的世界
培养孩子的情商,要先进入孩子的世界
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渴望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然而,很多父母早已经习惯了站着说话,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心孩子,甚至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一旦孩子的想法与自己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就会对孩子进行“强制”教育,迫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在大多数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不懂事的小屁孩”,于是高高在上地看待孩子、了解孩子,根本没有真正地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阻碍与孩子的正常沟通、交流,甚至会剥夺孩子的童心与童趣。这样的教育方式又如何能够有助于孩子的情商培养呢?
圣诞节的那天晚上,天空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5岁的女儿去参加朋友的圣诞派对。
圣诞派对热闹极了,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美食,还为每一个孩子准备了圣诞礼物。年轻的妈妈微笑着和朋友们打着招呼,不断地拉着女儿去派对的各个地方玩儿。妈妈以为女儿会为此感到十分开心,可是女儿却哭了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妈妈还很有耐心地哄着,可是几次之后,女儿直接哭闹着坐到了地上,连小花鞋子都甩掉了。妈妈生气地将女儿从地上拖起来,大声训斥道:“你太不听话了!整个圣诞派对的气氛都会被你搞砸的!”
训斥之后,妈妈蹲下来给女儿穿鞋子,这时妈妈却被自己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妈妈看见的,不再是笑脸、鲜花和美食,而是晃动着的屁股和大腿。妈妈这才明白女儿哭闹的原因,因为她蹲下来的高度正是女儿的身高。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拥有太多的不同,这中间不仅有着岁月的距离,还有认知和观念的差异。就算是再小的孩子,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那里有成人无法了解的五彩缤纷,也有成人无法体会的快乐与悲伤。父母只有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才能真正地聆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只有当父母进入孩子的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就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作为合格的父母,只有跟上孩子的发展变化,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与性格变化,真正地进入孩子的世界,像对待自己的朋友那样去关爱自己的孩子,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与尊重,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情商。在这方面,小杰的爸爸就做得很出色。
这天,爸爸忽然接到学校老师打来的电话,说是7岁的儿子小杰和同学打架了,被“扣留”在学校里,老师让家长去学校领人。
爸爸听完后,气得火冒三丈,心里盘算着这次一定要好好地教训一下这个小调皮鬼。然而,在驱车去学校的途中,爸爸渐渐平静了下来,他想:就算把小杰狠狠地揍一顿,就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吗?就能够保证小杰以后都不再和别人打架吗?如果没真正地走进孩子的世界,无法和孩子好好沟通,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能教育好孩子的。
有了这样的想法,在学校里见到被“扣留”的小杰之后,爸爸并没有对小杰发火,而是十分平静地将小杰带回了家。
回到家里,爸爸也没有问小杰打架的事情,而是耐心地给小杰的伤口贴上创可贴,并且让妈妈给小杰做了可口的饭菜。当小杰大口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时,爸爸才委婉地问起了小杰打架的事情,重点是告诉小杰,爸爸妈妈有多么地担心他,多么地盼望他每天能够早点回家,最后爸爸微笑着说:“爸爸妈妈都相信小杰不会无缘无故地打架的,但是爸爸妈妈希望这样的情况不会再发生……”
听到这里,小杰忽然哽咽起来,哭着扑进了爸爸的怀里,说自己错了,以后再也不会让爸爸妈妈担心了。听着小杰的承诺,爸爸妈妈会心地笑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总喜欢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出现什么错误的时候,就对孩子进行指责和批评,这当然是不正确的教育方式。父母只有真正地进入孩子的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看待他们,才能与孩子心灵相通、情感交融,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情商。就像上面故事中小杰的爸爸那样,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人格,放低自己的身段,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与父母在地位上的平等,从而反省自己的不当行为。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进入孩子的世界,如何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呢?下面是一些情商专家的建议,父母不妨参照一下试试。
1.不要用过激的语言
在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千万不要使用一些过激的语言,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要知道,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洞察力,父母语言上的任何变化都会在孩子心中激起波澜。如果父母想要和孩子好好地沟通交流,那么最好能够使用温和平静的语言。
2.与孩子说话不要太啰唆
有的父母总是费尽心思地培养孩子的情商,平时和孩子说话总是喜欢使用那些教条似的长篇大论,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觉得烦躁,根本听不进去。对于说话太过啰唆的父母,孩子只有离得远远的,最好不要被父母“逮”住,否则肯定又是一次冗长乏味的“政治课”。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平等公开、言简意赅的对话。
3.语言一定要发自内心
只要我们走进那些温馨和睦的家庭,就会发现家人之间的交谈充满了爱与亲切感,每个人的态度都十分和蔼。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应该如此,不论说什么、做什么,都应该发自内心。那些直来直去、不讲究方式的做法,就算具有很好的用意,最后得到的效果却往往相反。
4.尊重孩子的个人意见
当父母讨论家庭事务时,不妨也让孩子参与其中,无论最后是否会采纳孩子的意见,都应该让他感觉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让他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这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会慢慢学着尊重父母的想法,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情商具有很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