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厌学情绪,父母的教育方式正确吗

面对孩子的厌学情绪,父母的教育方式正确吗

有的父母渐渐发现,自家的孩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回家就乖乖地写作业、温习功课了。他们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书包一扔,然后开始看电视、玩电脑……平时,如果父母问起孩子的学习情况,或者在无意中说起“成绩”“考试”“补习班”等字眼,孩子就会垂头丧气,不断地抱怨。

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为什么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呢?这些都是父母培养孩子情商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老师和父母眼中,8岁的小维一直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然而,在一次推理测验中,小维却得到了全校的最高分。这样的成绩在同龄人中十分罕见,简直可以算是“天才”了。

事实上,小维的父母早就带他去做了智商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小维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要高出很多。可就是这样一个高智商的孩子,却一点儿也不爱学习,只要一提到学习,心里就烦躁。只要不学习,让他做什么都可以。

从外表上来看,小维确实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只有了解小维的人才知道,他是一个既不爱学习,又十分贪玩的孩子。

小维的妈妈是一所中学教师,按理说,她应该懂得如何处理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可是,当她谈到小维的学习时,立即表现得一脸的无奈。有很多次,妈妈都想辞掉自己的工作,一心一意地照顾小维。

面对小维的厌学情绪,妈妈已经感到无能为力了,她实在搞不清楚,这么聪明的一个孩子,为什么就是不爱学习呢?

一般情况下,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有的父母总是喜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殊不知,这样的期望只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孩子在这种压力之下,会不自觉地把学习当成一种苦差事,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学情绪。

2.父母“陪读”,让孩子失去独立成功的快乐

还有一些父母喜欢做孩子的“陪读”,当孩子学习或者做功课的时候,父母总是不断地督促、提醒。父母也许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更进一步,可是这种“陪读”却会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逐渐失去学习的自觉性,更难以让孩子体验到独自解决问题的快乐。

3.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正确

如果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正确,也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比如有的孩子只注重父母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知识本身却没什么兴趣,这样自然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还有一些父母喜欢对孩子说,“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肯定找不到好的工作”,这样说只会让孩子将“找工作”当成学习的目的,而不是将获得知识作为学习的目的。

4.孩子的学习方法不对

有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不用功,或者学习的方法不正确,对于新旧知识不能很好地联系起来,无法在学习中分清主次关系,也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当中。这样,孩子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自然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那么,面对孩子的厌学情绪,父母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法呢?

1.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

面对孩子的厌学情绪,父母应该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对于孩子的学习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且给孩子恰当的肯定和鼓励。这样一来,孩子会逐渐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将落下的功课都补回来,孩子在学业上也会表现得更加自信。良好的习惯、对学业的自信以及父母的肯定,都是孩子重新找到学习乐趣的动力。

2.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有时候,孩子会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会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称为“笨蛋、蠢材”,也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快乐,那么他就不会自己去努力了。对于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从学习态度、意志力等方面寻找原因。看到孩子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鼓励,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鼓励孩子自我激励

如果父母想要及早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那么最好能够鼓励孩子学会自我激励、自我鞭策。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制定学习的计划和目标,然后时常对自己进行自我暗示,说一些激励自己的话,比如“我一定能行!我不会比别人差!我要取得好成绩!”等。

4.指导孩子掌握学习方法

父母不能够做孩子的陪读,但是父母可以对孩子的学习进行一些相应的辅导,尤其是在学习方法方面,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如教孩子学会使用工具书,有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等等。

总之,父母想要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让孩子变得热情好学,那么就应该对孩子循循善诱,进行耐心地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