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感能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更独立

成就感能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更独立

小熙的爸爸发现,周围的同事对于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问题有不同的“应对措施”。可是,并不是每一位同事的办法都能够奏效。

比如有一位同事面对不愿意去幼儿园的孩子说“只要你去幼儿园,我就给你买新的玩具”,孩子拿到玩具高兴了几天,可是几天后玩具玩腻了,就不再愿意去幼儿园了;还有一位同事对孩子说“你要不去幼儿园,妈妈就不要你了”,结果孩子死死抱住同事的大腿,生怕自己真的被妈妈抛弃了……

小熙的爸爸为了解决儿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问题,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办法。

那天早上,爸爸给4岁的小熙买了好多气球,每天让小熙带几个去幼儿园,送给听话的小朋友。渐渐地,小熙的“恐园”情绪在变化着,起初他是死活也不想去幼儿园,而现在小熙总是天还没亮就叫醒爸爸,让爸爸打好气球上幼儿园去了。当爸爸将小熙送到幼儿园门口的时候,发现有好多小朋友像迎接圣诞老人一样迎接小熙。而手拿气球的小熙,小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快乐,心里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在上面的故事中,小熙之所以越来越喜欢去幼儿园,就是因为他在幼儿园里体验到了某种成就感。小熙在带给小朋友气球的同时,也让自己获得了小朋友的尊重和欢迎,这对于他就是一种极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够给小熙带来心理上的极大满足,让他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受欢迎的。这种成就感能够到达小熙的内心深处,增强他的自信,也指导着他的行动。因此,小熙才变得喜欢上幼儿园,并且越来越自信了。

其实,所谓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个人的成功经验一般能提高以后的抱负水平,成就感越强烈,抱负水平也就越高。哈佛大学的麦克莱兰教授也曾经说过:“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更加注重提高工作效率,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功。”

由此可见,成就感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孩子接受知识、掌握技巧以及性格的形成,它是孩子获得成功的良好源泉。那么,父母如何在培养孩子情商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呢?让我们看看洋洋的父母是怎样做的。

这天早上,洋洋跟在爸爸妈妈的身后,一不小心脚底一滑,在距离爸爸妈妈不到一米远的地方摔倒了,并且开始哇哇地大哭起来。

洋洋才2岁半,算是身体比较弱小的孩子。如果是在往常,爸爸妈妈看到洋洋摔倒了,肯定会立即把他抱起来,然后再哄他不要哭了。可是这一次,爸爸妈妈没有这么做。

首先,妈妈用语言鼓励洋洋自己爬起来:“洋洋真棒,自己爬起来!”

洋洋没有动,妈妈又鼓励他说:“没事的,洋洋可以自己爬起来的。”

洋洋仍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还不住地哭。妈妈又给一旁的爸爸使了一个眼色,示意爸爸也给洋洋加加油。

爸爸拍了拍手掌,大声地对洋洋说:“洋洋是小男子汉,一定可以自己爬起来的!”

听到爸爸也在鼓励自己,洋洋的哭声渐渐停止了,并且开始慢慢努力爬起来。最终,洋洋靠自己的力量爬了起来。

“洋洋真棒,自己爬起来的!”爸爸妈妈都对洋洋竖起了大拇指。

洋洋听到爸爸妈妈的表扬,想到自己有能力独自爬起来,感到特别有成就感。他对着爸爸妈妈露出了笑容,这是胜利者的微笑!

自从有了那次成功的体验之后,洋洋有时还故意在爸爸妈妈面前摔倒,然后对着爸爸妈妈“呵呵”地笑,笑完之后,就马上自己爬起来,小脸上是一副很有自信的样子。

成就感是孩子获取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孩子体会到的成就感越多,那么他就会越自信,越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当然,这还需要父母为孩子创造一个机会,为孩子的进步传递一份赞许,这样,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就能够迅速“爆棚”,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努力把握时机,不断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让成就感不断巩固孩子的自信,从而提高他们的情商。

那么,该如何不断地给予孩子成就感呢?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不要给孩子定太高的目标

父母给孩子定的目标一定要合理,这样孩子才容易体会到成就感。如果父母给孩子定的目标太高,孩子通过努力也达不到,就会使孩子有挫败感,容易产生“我不行”的自卑感;而如果目标和要求太低,孩子很容易达到,他们就会觉得没有趣味,也难以产生成就感。

2.重视和赞许孩子的优点和进步

每个人的自我评价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在评价的影响。因此,父母平时应该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积极的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父母所认可和赞许。这种外在的积极评价,在逐渐内化为自我的积极评价时,就成为了孩子的成就感,就会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去扩大自己的优点和进步。

3.为孩子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

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并不是对孩子的爱,而是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个体的成就感,最根本的还是来自于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当孩子从实际的活动中感受到自己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时,就能真实地体会到一种“我能行”的感觉。这种积极、愉悦的感受,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还能促使孩子更加主动地努力学习。

4.让孩子“多赢几次”

父母与孩子举行某项比赛,可以有意地输给孩子,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特别是对于年龄小又有自卑倾向的孩子,这种方式会有一定的效果。当然,父母输的时候要不露痕迹,尽量不要让他们感觉出父母是在故意输给他们,不然,他们就会觉得这样的比赛没有意义。而且,也不要总是让孩子赢,因为这样容易使他们无法面对失败。这种亲子之间的比赛以既能够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并转化为他们努力行动的动力,且不让他们产生自傲情绪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