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冷处理”,让孩子反省自己的无理取闹

使用“冷处理”,让孩子反省自己的无理取闹

生活中,父母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去商场买东西的时候,孩子喜欢上了一个价格不菲的玩具,死缠着父母要买下来。可是父母在找各种理由加以拒绝。于是,父母与孩子间的“战役”就这样打响了。

由于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便大声哭闹,甚至躺在地上不起来了。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可能不会理会,可是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大,周围看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父母就感到“畏惧”了,最后不得不花大价钱满足孩子的要求。聪明的孩子在这场“战役”中懂得了一个战胜父母的诀窍,那就是哭闹耍赖。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一哭一闹,父母就会乖乖地“束手就擒”。这样,当他们有一些要求,或者对父母制定的规矩表示不满的时候,他们就会使出这个“杀手锏”,而父母则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一般情况下,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行为时,首先会给讲一番道理,可执拗的孩子怎么会听呢?于是父母开始运用批评教育,或者直接使用“武力镇压”。不过,孩子永远比父母想象中聪明,当孩子用哭闹来反抗父母的时候,他们会一边用手揉眼睛,一边从指头缝里观察父母的反应呢!这就是孩子精明的“战术”。

那么,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父母就没有一点儿办法吗?一些情商专家建议,父母不妨给孩子来点“冷处理”,在小家伙越闹越凶的时候,让他独自冷静几分钟。

这天下午,妈妈把4岁的佳佳放在椅子上坐好,然后对佳佳说:“妈妈现在要做一会儿家务,你就乖乖地坐在椅子上,好吗?”

佳佳点了点小脑袋,对妈妈说:“我可以吃两片西瓜吗?”

“当然可以啊!”妈妈很快给佳佳切了两片西瓜,并且微笑着叮嘱说:“宝宝真乖!记住,吃完了要把西瓜皮放在桌子上,不能随便乱扔,知道吗?”

佳佳仍然乖乖地点了点头,不过拿起一片西瓜刚吃了两口,就把剩下的半块扔到了桌子上,对妈妈说:“我还要再吃一块!”

妈妈看着桌子上没吃完的那片西瓜,很认真地告诉佳佳:“宝宝,你这样吃太浪费了,要把红色的瓜瓤全部吃完才可以再吃第二片。”

佳佳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开始大哭大闹起来,坚持要吃第二块。妈妈并没有“屈服”,而是把佳佳一个人留在椅子上,自己走到一旁做家务,并且偷偷地观察佳佳。

只见佳佳哭了一阵后发现没有什么作用,下也下不来,面前只有刚才吃过的那块西瓜,于是她只好把这块西瓜重新拿起,吃了个干干净净。这时,妈妈才高兴地走过去,把第二块西瓜拿给她吃,她高兴得手舞足蹈。

有的时候,孩子会故意无理取闹,尤其当他发现哭闹能够达到自己目的的时候,就会把哭闹当成“对付”父母的一种有效手段,且屡试不爽。面对这种情形,父母就应该使用冷处理法,让孩子明白只有合理的要求父母才会满足,而不是大声哭闹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所谓冷处理法,就是给孩子一点儿空间,让他独自冷静几分钟,这样才能够完成情绪转化的过程。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自己也不冷静下来,只会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加重,在此基础之上想要给孩子制定规矩,只会难上加难。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就像幼儿园里的老师说话的声音越大,孩子越是听不进去;老师轻轻说一句,孩子反而安静了下来。给孩子制定规矩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冷处理”问题之后,父母也要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理由,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还小,事情过去就算了,要知道,就算是我们成年人遭到拒绝后没有理由,也是无法接受的,更何况天真可爱的孩子呢。因此父母一定要耐心地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除此之外,父母的教育态度一定要统一,如果在孩子大声哭闹的时候,爸爸不愿意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妈妈却因为心疼孩子而要满足他,那么就会让孩子觉得妈妈会给自己撑腰,下次再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又会拿哭闹耍赖当“武器”。

另外,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冷处理”之后,也不忘记给予适当的“热加工”,也就是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明,为什么现在不能买那个玩具?将来什么时候可以买?给孩子一定的承诺,并且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这样对孩子不再重犯错误很有好处。

星期天,爸爸带着5岁的儿子去商场买东西。小家伙很快就看中了一只精致的铅笔盒,吵嚷着对爸爸说:“我想把那个铅笔盒买下来,明天去学校就可以让小朋友们开开眼界了!”

爸爸皱了皱眉头,并没有满足儿子的要求,理由是儿子前不久才买了一个铅笔盒。

儿子哭闹着赖在柜台前,并且对爸爸说:“如果你不给我买,我就不走了。”

面对着越闹越凶的儿子,爸爸并没有妥协,而是自己一个人走到了另一个柜台前,假装看东西,然后偷偷观察儿子的反应。只见儿子哭了几分钟,见爸爸并没有理睬他,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个卖铅笔盒的柜台,默默地走到了爸爸身后。

这时,爸爸主动蹲下来,拉着儿子的手询问道:“你现在使用的铅笔盒坏了吗?”小家伙摇了摇头。

“既然没有坏,再买新的就是浪费,所以爸爸才不给你买。”爸爸很明确地告诉儿子不买的理由。

“那以后铅笔盒坏了呢?”小家伙满脸的委屈,“如果坏了,也不给我买吗?”

“只要不是你故意弄坏的,是正常坏的,爸爸就会给你买。到那时候,就让你自己选择喜欢的铅笔盒……”

“那好吧,你要记住哦!”儿子破涕为笑,与爸爸拉钩儿一言为定。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对孩子进行“冷处理”,而没有及时地进行“热加工”,孩子将很难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会觉得父母不爱他。只有在“冷处理”之后,进行及时的“热加工”,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当然,无论“冷处理”还是“热加工”,父母都应该把握好尺度,适可而止。当父母发现孩子有悔改之意,就应该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接纳他,让他在父母的拥抱中去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学会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