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信心满满

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信心满满

心理暗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很多人的言行有着巨大的影响。父母在培养孩子自信的时候,就可以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

积极的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传统的说教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有研究也表明,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周末,爸爸妈妈带着3岁的女儿彤彤去公园里玩耍。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彤彤和几个同龄的小朋友玩得很开心。

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在不远的地方,一边看着自己的孩子嬉戏打闹,一边讨论着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时候,彤彤看见一只飞得很低的蝴蝶,想要伸手去抓住它,可是脚下一滑就摔倒了。

摔倒在地的彤彤并没有哭,也没有闹,还努力地想要自己爬起来。然而,不远的妈妈心急火燎地跑了过来,一边将彤彤抱起,一边心疼地问彤彤:“摔疼没有?这里,疼不疼?这里呢?”

原来并没有感到疼痛的彤彤,经妈妈这么一问,真的觉得有点儿疼了,于是放声大哭了起来:“好疼!妈妈,我好疼!”

小朋友们看到彤彤哭了,都吓得躲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刚才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的温馨场面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在现实中,总是有些父母大吐苦水,说自己的孩子情商很低,胆小、认生、不自信,不知道该怎么办。实际上,正是因为父母经常给孩子“胆小、认生”的暗示,才助长和固化了孩子的缺点。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暗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理。在家庭教育中,心理暗示更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孩子充满自信,激励他们积极行动、努力学习,给予他们极大的精神力量;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增加孩子的自卑感,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他们自信性格的养成。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十分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它是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与其助手通过实验研究提出来的。

罗森塔尔来到一所普通的中学,对全校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之后,罗森塔尔用一种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到了校长手里,并且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这样才能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校长和老师打开名单一看,发现这份名单中的学生平时表现并不是最好的,有的学习成绩也很一般,甚至还有一些老师眼中的“差生”。罗森塔尔一再强调,这些学生都很聪明,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校长和老师相信了。

8个月之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中学,他要和助手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他们发现:那些名字在“最有发展前途学生”名单的学生,每一个的成绩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比以前更开朗,求知欲望更强,更爱和他人打交道,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

这时,罗森塔尔才对校长和老师说:“其实那份‘最有发展前途学生’名单上的名字,只是我和我的助手们随机选定的,与那次测验的结果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校长和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脸困惑地问罗森塔尔:“那么为什么名单上的学生们都进步神速呢?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那些原来能力很一般的学生,变成了班里的佼佼者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由于罗森塔尔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话在人们心中就像是金科玉律一样,他的判断对校长和老师产生心理暗示的作用,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于名单上学生的评价和看法;而老师又把自己的评价和看法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暗示给了学生,影响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因此,名单上的学生才会变得更加自信、自尊、自强,更积极努力地学习、做事、与人交往,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

可以说,正是一连串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才让这些学生变得更自信、更优秀。从上面的故事中,父母也可以明白,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给孩子以极大的精神力量,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去学习、去实践、去探索,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年龄越小的孩子越不能正确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父母的评价和看法就成为他们自卑或自信的主要理由。所以,要培养孩子自信的性格,父母就要多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孩子的自信呢?具体来说,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

1.心理暗示越早越好

心理暗示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越是早期越有较深远的作用。暗示者与孩子的关系越亲密,作用越明显,比如,妈妈要经常对年幼的孩子说:“宝贝,你真行!”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比如英语竞赛、作文竞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等,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给孩子一些诸如“我一定能行”的心理暗示,并通过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加孩子敢于尝试的勇气,调动孩子在这些方面浓厚的兴趣。

2.使用一些积极的词汇和语言

父母可以使用积极的词汇和语言,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比如当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父母可以说“你会做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的”“你的字会写得越来越漂亮的”,这些积极的词汇会给孩子一种暗示——“我有能力做得越来越好、写得越来越好”,从而使他们内心产生自信。

3.运用积极的动作、表情、手势等非语言暗示

父母也可以运用积极的动作、表情、手势等非语言暗示,比如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肯定的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他们建立和增强自信心。

4.积极的暗示要分清好坏,以事实为基础

积极的心理暗示应该实事求是,不能刻意夸大,比如,孩子拿了父母的钱自己买零食吃,父母知道后不但不批评,反而还夸奖自己的孩子:“你看,我们家宝宝会花钱了,知道钱重要了。”不分对错,一味夸赞,缺乏对真理的必要的谦卑,这样的暗示,不仅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