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助孩子”比“帮助孩子”更有效果

“协助孩子”比“帮助孩子”更有效果

现在的父母,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生活上为孩子包揽一切,在学习上也要越俎代庖。父母希望自己能够代替孩子做完生活中的一切事务,而让孩子一心一意地学习就行了。只是,父母这样“帮助孩子”,只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扼杀掉孩子的独立精神。

由于父母过分地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要一手包办,使得孩子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的习惯,错失了独立性格养成的机会。这样的孩子情商通常都很低,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如果让他们独自去做一些事情,恐怕就要弄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了。

小湘今年刚满4岁,由于妈妈长期出差在外,照顾小湘的任务就交到了爸爸手中。

爸爸觉得小湘从小没有得到太多的母爱,于是想给她更多的父爱。平时,不管什么事情爸爸都尽量帮小湘做好,就连一些小湘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要一手包办。

早上起床的时候,爸爸一边急匆匆地帮小湘把衣服穿好,一边忙着整理床铺。终于起床了,爸爸把事先准备的早餐端给小湘吃,自己则帮小湘把书包、文具整理好。出门的时候,爸爸一手拎着小湘的书包,一边拉着小湘的小手。由于不放心让小湘一个人去幼儿园,爸爸每天都会把小湘送到幼儿园门口。到下午放学的时候,爸爸会早早等在校门外,一见小湘走了出来,马上就会上前拎过小湘的书包,然后再牵着小湘一起回家。

回到家里,爸爸要一边做晚餐,一边辅导小湘做作业。到了吃晚餐的时候,爸爸还得帮小湘盛饭夹菜,其实这也没有什么,更让爸爸着急的是小湘在吃饭的时候到处乱跑,这样爸爸只能端着饭碗跟在小湘屁股后面追着让小湘吃饭了。

好不容易熬到孩子要睡觉了,爸爸还得和往常一样,帮小湘脱衣服、盖被子……一想到明天还得重复这样的“工作”,爸爸就感到疲惫不堪。他只是想给孩子更多的父爱,这难道有错吗?

孩子是全家人的“宝贝”,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所有,为孩子包办一切。可是,父母的这种“爱”只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的个性,在心理上渐渐形成对父母、对他人的依赖。这对于孩子日后的成长与发展,都会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在培养孩子情商的过程中,父母要学会的功课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协助孩子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地帮助孩子。在这方面,张女士就做得很好,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她成功的经验吧!

张女士的儿子小磊刚上小学二年级,平时独立能力特别差,什么事都想依赖父母。这一点可是让张女士着急了,如果小磊什么事都想让父母帮助,而自己不想动手,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独立呢?

一天下午张女士下班回家,在楼梯口就看见小磊已经到家门口了,只见小磊正在费力地开着自家的门锁。张女士这才想起,几天前就发现这把锁出问题了。看小磊左拧右拧的也没有打开,张女士真想马上过去帮小磊的忙。可是她又犹豫了一下,心想:“不能什么事情都帮助小磊,要让他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这时,小磊正好看见张女士,这可把小磊高兴坏了,就像见到自己的救星一样,一下子就把钥匙扔给了张女士,生气地说:“妈妈,这把锁真难开,我开了好久一点儿反应都没有。还是你来帮我开吧!”说完就站在了一旁,嘴巴撅得老高。

如果是平时,张女士接过钥匙,肯定就会想办法把门打开,可是这一次张女士并没有这样做。她又把钥匙扔给了小磊,并且鼓励他说:“一个小男子汉,连一把锁都打不开,将来还能做什么大事情?你应该自己想办法把锁打开,妈妈可以在一旁协助你,给你当小助手,可是还得靠你自己来打开。”

小磊一时没反应过来,但是片刻之后,小眼珠一转就来了兴致——他终于可以在妈妈面前大展身手了!只见小磊摸着脑袋想了好久,然后从书包里拿出铅笔和小刀,对一旁的张女士说:“妈妈,我们可以把铅笔末放进锁孔里,这样钥匙就能捅进去了。”妈妈微笑着点了点头。

那天,小磊按照自己的想法把锁打开了,这让他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能够真诚无私地帮助和支持你的人,肯定是你自己。不信看看“人”字的结构吧,一撇一捺就是自己支撑自己的体现。在每个人的一生中,能够永远帮助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成长的过程需要自己的独立,而不是一味地依赖父母或者录求外界的帮助。同时,父母自己也要谨记一点,那就是“协助孩子”比“帮助孩子”更有效果。只有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而不是靠父母或他人,孩子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从容自信地去面对、去解决。

相信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做事果断,刚毅,有很强的独立性,而不是胆怯,没有自信心,事事依赖别人。只是,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来自于父母从小的培养。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让孩子养成独立的品质呢?

1.千万不要过分宠溺孩子

父母不要什么事情都帮助孩子,比如吃饭的时候总是喂,衣服总是帮着穿,让孩子觉得自己无事可做,而应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起床、穿衣服、洗脸、吃饭等。如果孩子做得不好,父母可以在一旁协助孩子,并且告诉他正确的做法。

2.少点规矩,多些自由

当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不要制定各种规矩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有时候这些“条条框框”会限制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孩子独立性格的形成。因此,父母给孩子多些自由,少用规矩来束缚孩子的个性。

3.孩子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

父母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处理,比如,让孩子自己整理书桌及玩具,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孩子在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就会养成独立的个性。有些家长总是担心孩子还小,没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实际上,一个人的能力就是在不断地锻炼的过程中得以提高的,如果你不让他去做,那他永远都不会有提高的可能。当父母正视孩子的能力,不再替孩子包办的时候,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都会得到大大提升。

4.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

当然,孩子除了必须拥有独立的意识,还必须具备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不但自己愿意做事,还能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父母可以教孩子怎样穿脱衣服、怎样洗脸洗手、怎样扫地擦桌子、怎样上街购物……这样循序渐进,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等孩子长大一些,父母再教给孩子学习和社交等多方面的知识,让孩子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