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助人是高情商孩子的“名片”

乐于助人是高情商孩子的“名片”

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他们从小生活在家人的宠爱之中。由于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许多孩子渐渐地养成了任性自我的性格,总是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对他人漠不关心。这样的性格特点对于孩子的健康人格形成是十分不利的,同时也是孩子情商较低的体现。因此,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好品质,让孩子明白,帮助别人,幸福的是自己。

9岁的小兰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不过由于她的性格比较内向,所以平时很少有小朋友和她一起玩耍。

这天,邻居家的小妹妹拿着一本英语书来找小兰帮忙。小妹妹哭丧着脸对小兰说:“小兰姐姐,你能帮我补习一下英语课程吗?晚上我爸爸就要出差回家,到时候肯定会检查我的英语掌握情况的。可是,我好多英文单词都不认识呢!”

小兰看着一脸焦急的小妹妹,心里很想帮助她,可是又担心自己教不好,反而会误导了小妹妹。这时,站在一旁的妈妈说话了:“小兰,你就帮助一下小妹妹吧!妈妈知道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可是妈妈……”小兰感到十分为难,“我有很多英语课程也掌握得不是很好,如果教错了怎么办啊?”

“没关系的,如果有不会读的地方,你可以和小妹妹一起听录音;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句子或者语法,就把平时的笔记翻出来看一看。而且,你们还可以根据单词的意思来翻译呀!”

在妈妈的提醒和鼓励下,小兰终于答应了小妹妹的请求。感到任务艰巨的小兰十分认真地教着小妹妹。她一会儿听听录音,一会儿又翻开笔记本,终于帮助小妹妹把所有的课程都补上了。

这件事情让小兰感到无比开心。她对妈妈说:“原来帮助别人,最开心的人却是自己!”

从那以后,只要邻居小妹妹有什么问题来请教小兰,她都会热情地帮助小妹妹答疑解难。而且小兰也渐渐发现,帮助小妹妹补习,也让自己的学习进步了很多。小兰想,这也许就是助人为乐得到的回报吧!

英国有一句谚语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将助人为乐的魅力表达了出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总有一些乐于助人的人。当身边的朋友、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总会在第一时间伸出自己的援手;当他们看见别人在自己的帮助下顺利地渡过难关的时候,自己也会感到非常快乐。所以,父母有责任教育孩子积极地去帮助别人,这是培养孩子高尚品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情商孩子必备的品格。

我们知道,孩子是父母的缩影,父母身上的良好品质往往能够从孩子身上反映出来。因此,在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格时,父母应该做好榜样,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乐于助人的好形象。与此同时,父母还应该培养孩子对周围人、事、物的敏锐观察力,并且让他们去尝试自己会的东西。比如,在幼儿园里,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去主动关心、帮助别的小朋友,当小朋友摔倒了,要主动扶把他起来,并加以安慰;如果家里的妹妹或弟弟不舒服,生病了,就让孩子去照顾。经验的累积会使他了解什么是帮助的含义。在这些行动中,孩子会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总之,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在语言上和行动上教育孩子,让他逐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而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孩子的心灵会得到被洗涤,同时也会体会到施与的快乐。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位禅师路过一个偏僻的小村庄。远远地,禅师看见巷道深处有一点儿荧荧的灯光,正向这边移来。禅师起初没有太在意,可是他却听见身旁的村民说:“快看,王瞎子过来了!”

禅师这才心生疑惑,一个双目失明的人,白天和黑夜对他而言,有什么区别吗?他为什么要提一盏灯呢?等那个盲人走到禅师身边的时候,禅师才小心地问道:“请问先生,既然你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白天和黑夜对你来说,还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要在晚上提一盏灯呢?难道不怕人笑话吗?”

那个盲人微微一笑,好像对这样的问题已经习以为常了。他很平和地回答说:“现在已经是黑夜了吗?我听说,如果黑夜里没有灯光映照的话,那么全世界的人都会与我一样是瞎子,所以我就提了一盏灯。”

禅师恍然大悟:“原来先生在黑夜里提一盏灯,是为了助人为乐啊!”

“呵呵,也不完全是这样……”盲人笑了笑,接着说,“我也是为我自己提的灯笼。”

“为你自己?”禅师又愣住了,心想:这又应该怎么解释呢?

盲人的话马上就解开了禅师心中的疑惑。他说:“你肯定因为夜色漆黑而撞到过其他人吧?我就没有。虽然我是盲人,可是我提了一盏灯,既为别人照亮了道路,也让别人看见了我,这样他们才不会碰撞到我。你说,我是不是为自己提的灯笼呢?”

禅师点了点头,心中如沐春风。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别人的同时,其实也在帮助自己。因为生存就是共存,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得我们,那我们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毕竟生活在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你对别人怎样,别人也会对你怎样。你热心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正像“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样。想让孩子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要教会孩子帮助别人。

诚然在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喜欢帮助别人。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别人的困难就是自己的苦难。可是也有另外一部分孩子对身边的人和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冷漠,其实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这些孩子把眼光放在了自己的需求之上,那些看起来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通常情况下,那些自私自利的孩子往往处于被孤立的状态。他们总喜欢在远处观望小伙伴的一举一动,因此他们生活得并不快乐。父母有责任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美德,这既是为了弘扬人性的光辉,也是为了给孩子多一份快乐的源泉。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质呢?

1.给孩子树立一个帮助他人的榜样

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格,首先需要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树立榜样。外出时,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一定要伸出自己的双手,不管需要帮助的是陌生人还是自己的朋友,都应该向他们传达自己的友好。乐于助人的品质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上,例如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年人、病人以及孕妇让座等。

2.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帮助他人

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尚不健全,所以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免不了问个“为什么”,所以,在父母要求孩子帮助他人的时候,要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譬如,“如果你把自己的小车让妹妹玩儿,她会很高兴”。父母的解释不仅能让孩子明白道理,还会成为孩子行动的动力。

3.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是在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时经常用到的一句话,也是最有效的一句话。例如,当有人摔倒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设想一下摔倒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孩子就会体会到别人现在遇到的痛苦,他们就会立刻采取行动帮助别人。

4.帮助孩子形成“利社会”的自我形象

所谓“利社会”的自我形象,就是让孩子分享帮助他人的感觉与快乐。如果孩子帮助了他人之后能够有良好的反馈,那么这一行动就会在他的头脑中形成良好的印象,这样就会使他愿意去帮助别人。

5.教给孩子方法

要帮孩子了解如何助人。光是告诉他哪些事不可以做是不够的,还应该告诉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帮助别人,怎么帮。当自己需要帮忙的时候也应该主动请求帮助,如果遭到了拒绝,也不要因此觉得自己以后就不应该再帮助他人了,因为,热心的人还是很多的。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在语言上和行动上教育孩子,让他们逐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孩子的情商,使孩子养成乐于助人的好品格。